一場混戰。關于中國兩大乳業品牌——— 蒙牛和伊利之間的宿怨紛爭,這幾天借由一出乳業“誹謗門”給公眾呈現的已經淋漓盡致。關于本次伊利的被“抹黑”,事件原委也已基本清楚:警方查實,這次損害伊利商業信譽確系蒙牛員工安勇所為,而唯一略顯意外的是,蒙牛深夜發表聲明堅稱此系“個人行為”,公司只承擔“教育不周、管理不力”的責任。這與呼和浩特警方的說法也基本相同,據稱“此案無更深層次背景”。
暫且不說所謂“個人行為”是否經得起起碼的程序推敲,因為只是作為產品經理級別的犯罪嫌疑人安勇,是否能夠窮一人之力便主導如此龐大的“攻擊計劃”,是否有權動用如此巨額的公關經費(據媒體報道,相關費用至少在百萬元以上)……以上諸多疑點,已經有輿論發出了公開的質疑。單看呼市警方的表態,便已經頗值得玩味了。在幾乎所有事件旁觀者都恐怕要會心一笑的當口,呼市警方關于此案“無更深層次背景”的表態讓人讀出的,更多是欲蓋彌彰。
當然,這恐怕已經是當地官方所能夠作出的唯一恰當姿態了。畢竟,同城兩大納稅大戶之間的宿怨紛爭,讓習慣了在商業糾紛中拉偏架的地方政府有些不知所措。只是無論蒙牛還是伊利,顯然都有些不太領情。蒙牛方面一邊道歉,一邊卻又在抖伊利的前科。讓所謂“無更深層次背景”的說法,一出現便顯得格外一廂情愿。據蒙牛方面透露,2003年到2004年期間,伊利曾花費超過590萬元雇用公關公司對蒙牛進行系列攻擊。但該案在偵破后,并未按照有關程序移交檢察機關,也未在媒體上公開。警方當時作出了包括“公開道歉、賠償損失、下不為例”在內的三點疑似“私了”的決定。此事伊利方面至今仍無正面回應,但呼市警方相關負責人接受《南方都市報》采訪時稱“此案至今未撤,仍懸在那里,等待處理”,卻從側面印證了蒙牛“爆料”的真實性。
商戰再激烈,都應該有它的基本倫理可供遵守,巨頭混戰的擦槍走火讓本身已經岌岌可危的中國乳業市場雪上加霜,在這場已經沒有商業道德可循的叢林惡戰中,沒有誰可以抽身事外,而最大的損失方,則注定無疑歸于消費者的知情空間被污染——— 切身權益被侵害,竟然得不到一句真誠的道歉。當然,如果僅是商戰中劣幣與劣幣之間的蠶食,消費者尚可以通過對產品的主動選擇與放棄,來杜絕劣幣驅逐良幣的事情發生。但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消費者無法通過肉眼和身體近期感受來判斷牛奶的好壞。最應該承擔責任的監管部門,卻在這一過程中缺位了。在這場畸形商戰背后,被公眾看到的,是地方政府與權力部門,在地方利益的指揮棒之下,罔顧公權力的公信與莊嚴,私相妥協,已經到了手忙腳亂、慌不擇路的地步。
如果蒙牛的“爆料”被證實,那就意味著一件涉案金額更加巨大、損害尚未進行專業評估的損害商業信譽案件,居然曾經(而且正在)被呼和浩特市警方所隱瞞,隱瞞的理由居然是據說“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西部乳業品牌這個更大的面子,或者還有地方經濟利益這盤棋。
公安機關已經履行了立案(在本案中甚至是已經破案)程序的刑事案件,居然就可以這樣悄悄地掛起來,私自決定中斷正常的司法程序,明顯違背刑事法治的基本程序與原則。而公眾也更有理由懷疑,屢屢發生的同城惡性商戰,牽連其中的不僅僅是公安機關一家。權力在資本面前的妥協,可見一斑。
如果按照當下中國最普遍的商戰程式,往往身處不同城市的對戰雙方均可以憑借“地方納稅大戶”的殊榮,將各自的地方政府和公權力輕松地跟自己綁在一臺戰車之上,誹謗、敲詐勒索、損害商譽等等罪名都可以信手拈來,輕松地用到對方身上。地方權力被操弄于股掌之間,總是那么得心應手。而此次蒙牛與伊利的經年惡戰,卻讓呼和浩特這個雙方共同的娘家左右為難。幫誰不幫誰,早已沒有真正是非觀念的地方利益,在這個“手心手背都是肉”的艱難抉擇中,當然會選擇犧牲原本最應當堅守的那些法律程序、那些司法準則,包括那些說出來即使誰都說服不了的理由和美好愿景———“此案無更深層次背景”。是誰造成了這種人為的信息不對稱?地方利益摻雜其間,所造成的消費者知情盲區,正是劣幣之間一場又一場濫戰、最終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罪魁禍首。或者說,在惡性競爭下,可能本來就早沒有了良幣。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桃花扇》)在整個過程中被蒙在鼓里的,恰恰是享有天然知情權的龐大消費者群體:某個品牌的牛奶到底安不安全,還能不能喝?沒有誰肯抽空賜予消費者一個起碼的公開告知,他們所顧及的,只有企業的利益、地方的利益,以及那被混戰雙方都看得很重的“西部乳業品牌”的整體利益。消費者的權益,真正屬于民族和國家利益范疇的,那本應潔凈的市場秩序,那本該遵循的誠信原則,卻被最先丟棄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