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對于房地產出臺的政策和市場的反應非常關注,有一個段子很能體現目前房地產行業的處境,說有個兄弟往屋里走,一推門,愣住了,大嫂在洗澡,大嫂說:“你對得起你大哥嗎”?這個兄弟一轉身,要走,大嫂又說:“你對得起我嗎”?于是這個兄弟呆在那里,進不能進,退不能退,最后大嫂說了:“你對得起你自己嗎”?不能進,不能退,也不能原地呆著,這就是目前的房地產行業困境。
還有個有趣的段子,男廁所里面經常有一句話,叫“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可是環境老也不好,于是有人把這句話改了,叫“尿在池外,因為你短”,于是立馬變得干凈。房地產企業覺得自己一直在工作,每天“前進一小步,文明一大步”。但社會不這么看,覺得你還是臟,而且原因是因為你短。社會認知有差距。
房地產政策的兩極化鐘擺
觀察房地產市場,就像用相機拍照,可以近距離,也可以拉遠,焦距不同,看到的細節也不一樣,比如今天的短信內容,說有的中介開始倒閉,北京房價降了三千多,前兩天還說降八千。我覺得要看清楚房地產,應該把距離拉遠一點,到什么地方呢?拉到10年前左右吧。
1999年朱镕基總理上臺。朱镕基上臺前,房地產基本是基建,不是商業,不是中國經濟的主要話題和重要領域。在朱镕基上臺前后,在深圳有個討論會,王石也有參加。朱镕基說房地產是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國民經濟支柱,你們認為行不行。王石說,總理說能行那就能行。
朱镕基時代制訂的房地產政策,是把房地產發展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作為經濟增長的一個引擎。這種政策背景導致了兩個明顯特征:第一個,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包括銀行金融,全部是通過房地產推動中國經濟做大,并且解決就業。第二個,快速解決住宅的商品化問題,通過房改,把住房保障性功能、福利性功能取銷,變成投資品、消費品,形成內需市場,并且通過按揭貸款帶來巨大的內需增長。這個政策思路非常見效,到去年為止,人均城市居民住宅已經到了26平米,有的到了28平米,這期間中國城市人口增加了將近3億。這就是過去10年里政策的基本點,也是不可抹殺的成績。
但是,畢竟住宅還有一部分保障性、福利性的要求,因為社會總有一些低收入人群,一些暫時屬于創業的年輕人,或者夾心層等等,確實買不起房,甚至租不起房。
所以我們的政策在最近五六年就開始出現搖擺,一會兒擺向我說的第一個階段,就是堅持經濟增長點,承認和肯定住宅商品屬性和消費品屬性、投資屬性;一會兒擺向另外一個極端,就是減少它的投資和消費屬性,更多把它建成保障的產品。政策就在兩頭擺。擺來擺去擺出一個規律,經濟不好的時候擺到把住宅商品消費特性、投資特性強化,而把保障和福利特性弱化,前兩年就是典型的這種情況。如果說經濟一好,大家又開始討論,因為一好就意味著房價高,于是又擺到保障和福利這頭。現在就是如此。
政策兩頭擺的核心是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中央政府總是希望保持一個平衡,既能夠保證經濟增長,又能關照民生,能買得起房,希望房地產市場很聽話。但是在朱镕基時代的分稅制以后,中央把地方稅收一部分,甚至很大一部分拿到中央,地方政府稅收就有些吃緊了,地方政府要發展經濟,要改善民生,要和諧社會,要維穩,都需要錢,而這些錢怎么來?所以最近若干年,大部分是通過城市化來完成的。城市化既發展了現代化大都市的經濟,又解決了就業,還創造了很多政府收入,一舉三得,但房價攀升的壓力越來越大。于是,最近五六年中央和地方不斷博弈,政策不斷鐘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