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年末,我曾經對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新政的實施憧憬了一番:“在春節以前,可能在一些城市會出現蔚為壯觀的辦理‘轉續’手續的農民工長隊。這種景象雖然與以前的‘退保’外表相似,但性質卻完全變了。”然而,話音未落,卻在媒體上看到了濤聲依舊的深圳“農民工退保潮”。據《南方日報》1月1日報道:“近兩萬名參保人涌向社保個人服務中心和各區的社保服務站,退保人數創深圳歷史新高。截至記者發稿時,仍有近2000人在現場排隊等候。”——慚愧,慚愧!
在場的有關部門官員解釋:“趕去退保的主要有3類人員,一類就是戶口在農村的農民工,第二類就是剛出來工作不久的年輕人,還有一類就是年紀比較大,所以就干脆退保。”回答中的“(第)一類”,即“戶口在農村的農民工”,似乎有點搞笑。因為一講“退保”,從來指的都是農民工,最多擴大到流動人口(或外來人口)。再說,難道還有“戶口在城市的農民工”?
另外的一老一小,還算有點道理,但恐怕不是全部真相。另一個解釋是,有關部門在現場發放的調查問卷顯示,“對養老保險轉移新政的不了解,對轉保流程過于復雜的擔憂,以及對將來工作地點和時間的不確定,是參保人選擇退保的主要原因”。這個說法可信度較大,可以作為眼下落實轉續新政的重要參考。
然而,平心而論,看到有關部門的官員說,“無論加班多晚,我們一定會讓參保人辦好手續,滿意離開”,心里真有說不出的滋味:農民工個人賬戶里的錢一旦被領走,剩下的社會統籌的錢也就“名花有主”了。
再者,竊以為說農民工的上述行為是“退保”,其實是冤枉了他們,因為“退保”一詞總讓人感覺是“半途而廢”,是在指責農民工“不誠信”。2010年元旦以前即養老保險關系不能轉續時的政策是這樣規定的:“在與企業終止或解除勞動關系后……根據農民合同制職工本人申請,將其個人賬戶個人繳費部分一次性支付給本人,同時終止養老保險關系。”現在農民工的勞動合同多是一年一訂,每年歲末都意味著勞動合同的結束,下一年在何時何地打工,變數應該說比較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按以上規定,“其個人賬戶個人繳費部分”就應該“一次支付給本人”。農民工是按章辦事,何來“退保”一說?記者報道中提到,“退保必須出具……單位終止勞動關系證明”,也從旁證明了這一點。
問題出在哪里呢?按照社會政策學的理論,好的政策應該是一目了然、通俗易懂的,而復雜、含糊的政策就一定不是好政策。轉續新政在一年前曾公開征詢公眾意見,當時人們提出的疑問在不久前發布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中似乎都沒有得到解決,只是把為農民工和為城鎮職工(城市之間流動的)制定的兩個文件合二為一了。
那么現在的《暫行辦法》中有哪些地方是參保人看不懂或不放心的呢?一是轉移接續的工作流程和程序,包括手續怎么辦,資金怎么走?公眾最關心的是“按12%基數轉移”的規定,即“以本人1998年1月1日后各年度實際繳費工資為基數,按12%的總和轉移”。經有關部門解釋,再進行推算,知道實際上大約是按“繳費總和”的60%轉移,但還有40%為什么不轉移?轉移60%會不會影響養老金的領取?這些疑問還是沒有答案。
二是退休時領取養老金的工作流程和程序,包括在哪里退休,如何辦手續,養老金如何計算,養老金怎樣到手;還有就是為什么要有個“十年為先”的規定,即“基本養老保險關系不在戶籍所在地,且在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所在地累計繳費年限不滿10年的,將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回上一個繳費年限滿10年的原參保地辦理待遇領取手續,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這會不會給參保人領取養老金帶來麻煩?
而在《社會保險法(草案)》的征求意見稿中,有這樣的規定:“個人跨地區就業的,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隨本人轉移。個人退休時,基本養老金按照退休時各繳費地的基本養老金標準和繳費年限,由各繳費地分段計算、退休地統一支付。”這和轉續新政中的“十年為先”的說法顯然是不一致的,最后是“辦法”依“法”還是“法”隨“辦法”?當然,現在《社會保險法(草案)》也不知改成什么樣了,而且《辦法》也還是“暫行”的。
更令人不解的是,在轉續新政渾身上下還打著不少“馬賽克”時,有一項規定倒是斬釘截鐵,看似沒有商量余地:“未達到待遇領取年齡前,不得終止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并辦理退保手續。”這樣的破釜沉舟不留后路,恐怕也是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行將結束之際引發“退保”大潮的直接原因。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