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卓銘
我們可能使用著世界上最好的藥品。盡管這與我們看病難、看病貴的傳統觀念可能大相徑庭,但市場數據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這一點。
8月31日,中國非處方藥協會公布了2008年度非處方藥銷售排行。去年賣得最好的前三個OTC產品都出自外資企業:中美史克的芬必得,拜耳的散利痛和強生的美林。白加黑、泰諾、嗎丁啉、達克寧等緊隨其后。這些世界范圍內的暢銷藥品,在中國同樣控制了市場。
非處方藥協會會長白慧良有些無奈:“這個排名進行了3年,格局基本上都是這樣,外資企業的藥品優勢很明顯。”
我們平時或許難以察覺這其中的細微,只是知道在感冒的時候去藥店買一盒康泰克、牙疼的時候吃一片散利痛而已。這些在國外做慣原研藥的企業,在國內正是看到了OTC市場的巨大潛力,近年來轉攻OTC市場的意圖十分明顯。它們在用自己的方式證明:玩票,也能玩得過中國藥企。
基本藥物目錄(基層醫療機構部分)剛剛公布,相比起國內某些藥企大肆宣傳旗下幾十種藥品進入目錄,外資企業沉默得多。因為它們很多熱銷品牌已經悄悄地“進村”了,沒有打槍。
基本藥物所列都是藥品通用名,解讀起來有些拗口,但轉成商品名,就能找出很多外資品牌的影子:鎮痛類的布洛芬即芬必得,對乙酰氨基酚即散利痛,消化類的多潘立酮即嗎丁啉,皮膚科的咪康唑即達克寧……凡此種種,不勝枚舉。這些藥品,未來也會像一直熱議的三九胃泰、復方丹參片一樣,享受高于醫保比例的報銷。
出于商業目的,白慧良并不愿公布具體的銷售指標,但從去年中美史克“四大花旦”的銷售額情況可見一斑:芬必得、新康泰克、腸蟲清、百多邦四品牌去年銷售額共16億元,其中芬必得占5億。而這,尚且是在拜耳、強生、哈藥等企業割據之下的業績。拿國內的“獨門絕學”、治痔瘡的馬應龍為例。公司銷售中心總經理助理孔國強告訴記者,其麝香痔瘡膏銷售也不過2億。
如果再列兩個數字,可能更能發人深思。截至去年年末,我國制藥企業共4682家,進入國內的外資企業約40家。說這些外資巨頭們以一敵百,毫不為過。
再者,2008年國內制藥企業百強銷售額共512億元,而世界第一的輝瑞去年一季度的銷售額就達到118億美元。這也是中國無數制藥人常扼腕嘆息的痛處。
不過,市場可能不會給國內藥企留下多少扼腕的時間。中國藥品零售發展研究中心8月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外資及合資制藥企業的產品占國內藥品市場份額的51%,內資產品占49%。外資藥企顯然已經完成了對中國醫藥市場的絕對控制。
以此推算,大概我們買到的藥品中,一半都是世界發達國家人民正在使用的,治好病大概不是難事,難就難在能一直吃得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