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渝 京
中國經濟正在調整,經濟發展方式應該轉變。前一段經濟增長過多地依靠土地、礦產、環境和低價勞動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導致經濟向低端產業集中
當中國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環境保護如何適應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的發展如何避免走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這是擺在中國面前的難題。
2009年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六?五世界環境日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國家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國家發改委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司副司長何炳光,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周大地,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毅等領導和專家出席論壇,并就如何探索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進行深入探討。
厲無畏:最大限度降低 資源環境代價
隨著工業社會的高速發展,自然資源遭到了掠奪式的開發,生態環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工業文明的局限性迫使人類必須開拓新的發展之路。
生態文明作為一個高度復雜的系統,它要求在可持續發展的大前提下,以綠色經濟為發展模式,以最小的資源和環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改變目前高消耗、高污染的生產方式,形成新的生態產業。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物質、精神文明全面的系統。對于人類而言,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對中國而言,這個歷史進程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我們要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通過優化經濟結構,增強應對風險和參與競爭的實力。這也為我們探索環保新路提供了契機。
我們要把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全面調整環境與經濟的關系,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統籌思考,與產業規劃、土地規劃、城市規劃協調前進,環境保護要貫穿于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個環節,要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改革創新環境保護的管理模式,建立全防、全恐體系,把環境保護的要求體現在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建筑服務等各個領域,要加強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步伐,增強環境保護工作的生機與活力。
厲以寧:建設生態文明 要靠財政支持
在西方經濟學流行一種說法,叫資源詛咒。意思是,有些國家、地區雖然自然資源很豐富,但經濟反而搞得非常糟,其中,就包括生態破壞等問題。地區資源的豐富究竟是禍還是福?可能是禍。因為有些地區拼命開采資源,造成生態破壞,結果連人都無法生存了。但是,更多的情況下,資源多了應該是福。所以,我們需要研究的是,在什么條件下資源多了是禍?在什么條件下資源多了是福?
禍與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可能一開始是禍,但后來覺察出了問題,就開始改,開始注意環境問題,注重生態建設,這樣就變成了福;也可能原來享受了好處是福,越來越不注意,問題就變成了禍。這個問題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的。對于有些省來說,資源的確豐富,但資源豐富造成的現象是什么呢?過量開采、過量捕撈,最后造成生態破壞問題。
另外,我們還應該研究的一個問題是:對發展中國家來說,保護環境是財政支持重要,還是金融支持重要?中國的實踐證明,對于發展中國家或者貧困地區來講,可能財政支持更重要。建設生態文明,如果國家沒有財政支持,很可能最后沒法取得成功。金融的開放可能還是有害的,因為金融開放以后,容易造成吸管現象,把本應該投向貧困地區的錢吸引到發達地區。
關于環保產業,經濟學對其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廣義的,一種是狹義的。狹義的環保產業如環保機械、環保儀器、環保用品,這當然可以帶動經濟增長。而廣義的環保產業,比如水土保持、植樹造林、土壤改良、治理沙化等,同樣可以增加就業,帶動經濟增長。
何炳光: 節能環保產業 將成新增長點
節能環保產業是一個跨產業、跨領域、跨地域的綜合性新興產業。金融危機爆發后,不少國家將發展綠色產業作為經濟復蘇的發動機,制定了龐大的規劃,投入了巨額資金,借助綠色產業來尋求出路、創造就業機會并刺激經濟增長。我國自“十一五”規劃將節能減排作為約束性指標以來,節能減排取得了重大進展。其中,節能環保產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節能環保產業潛在市場巨大、帶動能力強、吸收就業多、綜合效益好,具備廣闊的發展空間,是促進消費、擴大投資、穩定出口的一個重要結合點。
從長期來看,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有利于提升競爭力,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方面,全球新一輪的綠色經濟和低碳發展浪潮愈演愈烈;另一方面,節能環保產業存在著從發達國家向新興工業化國家延伸的趨勢。我國作為最大的新興環保市場,產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加強自主創新,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同時,使節能環保產業成為國家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支柱產業。
周大地:立足現實國情 實現低碳發展
環境問題和國家能源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因為能源不但是社會經濟生活的必要基礎,同時,能源利用不好,也會成為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所以,中國能源到底怎么發展,對我們今后的環保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國能源正面臨重大調整,我們都寄希望于清潔能源的快速發展,但從實際效果來看,清潔能源發展較慢,跟不上消費增長的節奏。本世紀以來,我國的能源消費增長速度達年均8.9%,是世界上能源消費需求增長最快的國家。為了滿足能源需求,只能先挖煤,從而導致能源中煤炭的比例增加,這給我們的資源環境帶來很大壓力。
我國經濟正在調整,經濟發展方式應該轉變。這次經濟下滑不但是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更主要的是,國內經濟增長前一段的模式難以持續。我們前一段經濟增長過多地依靠土地、礦產、環境和低價勞動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導致我們的經濟向低端產業集中。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能源領域必須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進一步強化節能優先。即使要追求一定的增長速度,也要防止繼續擴大已經過剩的產能。
中國的能源結構有別于發達國家,煤炭占70%,核電等新能源沒有得到充分發展。所以,要盡可能發展短期內就可以產生能源供應的清潔能源。
對中國來講,發展低碳能源是有可能的。但是,發展是有過程的,要有科學性,要講經濟性,要考慮公共資金投入最大、最優化的問題。不能盲目投入,否則盡管花費了很大力量、投了很多錢,但是能源增量問題依然得不到根本解決。走中國特色低碳發展道路是要科學借鑒國外經驗,不可盲目照搬發達國家的模式和理念。我們應該多搞科技創新,而不是盲目把國內不需要的產能做大。
王毅:采取綜合措施 實現經濟環境雙贏
發達國家在過去一百年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在中國目前都有體現。同時,我們還面臨著新一輪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壓力。環境問題很復雜,核心的問題還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和沖突。如何解決問題,需要綜合性對策。
應對氣候變化和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并且通過政策組合或者技術創新形成新的競爭力。中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期,怎么實現新時期的可持續發展,大概有四大任務:第一,要加強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第二,維護生態系統,改善環境質量;第三,保證資源,特別是戰略性資源的持續安全供給和高效循環利用;第四,實現環境和發展的雙贏。
在設置目標上,應該把階段性和長期性相結合,把效率和總量相結合。不應僅制定五年的目標,而應把規劃的目標延長到十年,乃至二十年。我們現在面臨比較大的國際、國內變化,要適時調整節能環保指標。同時,必須考慮怎么降低成本,特別是從稅收方面考慮,要通過實施有效的財稅等環境經濟政策,幫助企業在經濟與環境上實現雙贏。
(本刊記者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