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齊平
奧巴馬就職五個月來,政策與作風上最大的“變革”莫過于外交領域,無論對俄、對伊朗、對穆斯林國家、對古巴、對拉美尤其是對委內瑞拉、甚至對緬甸,都出現了幾乎是全盤顛覆前任“布什主義”的思維與做法,調整新保守主義的霸道作風,更多地展現務實主義,但唯獨,在“中國政策”上還看不出什么比較鮮明的方向,直到最近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及財政部長蓋特納的先后訪華。
以批評中國人權著稱的女強人裴洛西,整個行程竟然全未觸及人權,就透露出若干微妙的信息;至于作為財長,并且在就任前還嚴辭批評中國“操縱”人民幣的蓋特納的首次訪華,一言一行,自然就更備受關注了。
蓋特納抵華之后的第一個活動,是在他28年前曾作過短期研習的北京大學作一場演講。據說,在他赴華途中的飛機上還不斷修改沒潤飾的這篇題為《美中兩國經濟合作的潛在空間》,內容確實十分扎實,相信也是他在稍后分別與中國領導人會晤時的主要藍本。在我看來,這無疑是一篇在美國心目中的新世紀初的全球戰略咨文,闡述的是“以中、美兩國為運作核心的全球戰略”。
蓋特納指出,世界經濟正在經歷多年來最具挑戰性的經濟和財政壓力;他引述IMF的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出現二戰結束以來的首次萎縮,世界貿易的衰退也極可能是二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因此,面對這一挑戰,“中國和美國應共同努力,建構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全球戰略,遏制危機,為經濟復蘇奠定基礎”。
蓋特納有關“全球戰略”的觀點,其實,是有著深層次的全球范圍的經濟和政治邏輯的。具體地說,眼前的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實源自于巨大的經濟失衡,而失衡中最大的兩個對應部分,分別就是美國與中國,要矯正失衡,必須兩國共同合作,協合努力,才有可能趨吉避禍;要緊的是,誰都不能單獨成事!@就注定了中美兩國禍福與共的命運本質了。
很多人都看到了這一點,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發明“中美國”(Chimerica)一詞,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E·Brzezinski)則倡議建構《G2》機制,最精彩的是連喜劇演員科拜爾(Stephen Colbert)也參一腳,發明了一個新字 frienemies,也就是“敵友聯合體”——真是一語中的!
國際乃至于中美關系發展到這個狀態,關鍵的背景與拐點主要有三:(1)中國近30年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巨大的崛起”;(2)“911”事件,使美國不得不改變原來將中國列為7大邪惡國家的戰略假想;(3)始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及經濟危機,讓美國陷入了史無前例的巨大的經濟困境。所有這三個形勢都仍在持續發展之中。
此長彼消的趨勢,雙方的權力肯定會存在著這個那個的矛盾;雙方的利益特別是經濟、貿易、科技肯定也存在著一些失衡,這即是“敵”。另一方面,雙方的經濟、貿易也一定存在著雙贏互利的空間;至于許多問題與麻煩,如全球暖化,則有賴共同合作解決,這就是“友”。
這即是新世紀初中美兩大國之間關系的本質了。正因為敵、友交錯,糾纏復雜,所以是Chimeirca;正因為敵、友交錯,免不了進行談判,相互交易(例如美國有求于中國續購美國債問題,本質上已不是買或不買的問題,而是怎么買,在什么條件下買的談判與交易問題),這就順理成章地形成了《G2》機制。《G2》的具體操作架構,就是奠基于過去三年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在奧巴馬時代將延續成為第二階段的“中美戰略及經濟對話機制”。看來,這就是奧巴馬“中國政策”的基本趨向。對美國而言,已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