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家威廉姆·索拜克
□ 記者 陳楠
《商務周刊》:日本企業的2008財年即將在3月31日結束,隨著東芝、NEC、日立等電子企業紛紛爆出虧損的消息以及豐田60年來的首次虧損,您認為這次日本企業集體熄火的原因是什么?
威廉姆·索拜克(WillemThorbecke):日本經濟是典型的出口拉動型,與其出口國的經濟形勢密切相關。當我們關注日本貿易的時候,主要關注于商品的貿易途徑,我們發現,大多數的日本產品都是直接運到歐洲和美國,或者通過香港運抵歐美。所以日本企業的主要顧客需求來源于歐美。
此外,美國的進口也主要來自于亞洲。2003—2008年,美國每年經常賬戶赤字平均達到7000億美元,這比美國GDP的5%還要多。在美國的這些赤字中,大約有45%來自對東亞國家的貿易逆差。以往美國的巨額消費對亞洲特別是日本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發動機的作用,但是如今,美國自身陷入了金融危機的核心區,美國本土個人消費和對進口的需求急劇下降。
歐美的金融危機給日本出口拉動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特別是汽車和電子企業受到的波及最為明顯。這就像是一根鏈條,當終端的最終消費市場——歐美發生經濟危機時,其上游的供貨商——日本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此外,日元的升值也給日本企業,特別是給汽車、電子企業帶來很大麻煩。
《商務周刊》:緊隨日企的虧損消息之后,日本近日公布的2008年第四季度GDP比上一季度下降了3.3%。一些學者認為日本政府對于當前經濟的放任自流是造成企業虧損、裁員的主要原因。您同意這一觀點嗎?
索拜克:日本和中國的情況不同,中國政府有充分施展政策手段的空間,靈活的運用貨幣和財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積極參與救市。但日本政府的可操作空間非常有限,可掌控的救市工具,比如利率也已經到了非常低的水平。對于刺激經濟使其短期好轉無計可施。
我認為,現在日本社會的最大問題是消費者信心不足。消費者如果對未來沒有什么信心,那么他們就會節約手中的錢,舍不得花。尤其是現在,日本的出口情況惡化、急需拉動內需的時候,如果不能讓國內居民有消費信心的話,那么情況將不容樂觀。我認為如果政府可以拿出一定的資金注入社會來增加消費信心,這在短期可能成效不大,但是從長期來說,會是一個好的舉措。
《商務周刊》:與您提到的政府向市場注入流動資金的建議類似,近期日本央行提出了一系列寬松的貨幣政策。您認為日本相對緩和的金融體系在此次危機中將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索拜克:在以前經濟相對較好的時期,日本的主要銀行對于企業的影響沒有現在這樣大,很多財團都可以做到自己融資。但是現在,企業紛紛向銀行提出貸款請求,而銀行能顧及到的也基本都是些償還能力較高的大企業,中小企業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日本央行最近宣布政府將出手收購企業的商業票據,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企業和銀行兩方面的資金緊張壓力。但是,由于虧損造成的評級下降,使他們在發行商業票據時要償付過高的利息,企業還是會選擇從銀行貸款。同時,政府因為考慮到過多的中小企業因為貸款沒有著落而面臨的裁員、倒閉會給社會造成不良影響,也要求銀行盡量救助中小企業。銀行正在面臨兩難的決策。
現在的日本政府也是徹底的奉行市場經濟,如果貿然的貸款給所有出現危機的企業,那么危機過后的呆壞賬也是可想而知。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通過金融體系直接向社會注入資金,培養一個富裕的最終市場,即增加消費者信心,由他們的需求決定哪些企業可以在這場金融危機中適者生存,讓金融業間接地幫助有實力的企業擺脫困境。
《商務周刊》:除了政府干預,匯率對于日本出口拉動型經濟的影響也非常大。日元升值意味著日本企業可以從他們的上游供貨商,比如中國、韓國的廠商手里買到更加物美價廉的商品,但為什么日本產品的出口價格還是這么居高不下,以至于影響了他們的出口額?
索拜克:的確,日本企業大部分成熟的電子產品基本都會在標簽上寫有“Made in China”,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產品的全套生產都是在中國進行的。實際上,他們大多只是將最后的組裝步驟選擇在勞動成本相對便宜的中國進行,然后再從中國出發把產品出口給其他國家。
產品在生產線上往前走的每一步都會產生價值增值,有的來自于核心技術的注入,這要占到產品總價值的很大一部分;有的只是簡單的人工組裝,比如在中國進行的最后的生產步驟,對產品最終價值的影響不大。總之,產品供應鏈上任一國家的通貨升值都將導致最終產品對外出口價格的上漲以及出口量的下降,并最終影響其從上游廠商進口半成品的數量。
以日本的電子產品為例,產品80%的價值增值,即核心技術不是來自匯率相對穩定的中國,而是來自日本。因此,日元升值將嚴重影響產品的出口價格。
此外,強勁且不穩定的匯率勢必對日本經濟造成整體的負面影響。比如,日元與人民幣等亞洲通貨之間不穩定的匯率會增加東亞之間貿易的不確定性,同時嚴重影響日本企業在東亞生產網絡的擴張。
《商務周刊》:日元升值只會給日本經濟造成單一的負面影響嗎?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您認為日元升值對于日本經濟的積極作用有哪些?
索拜克:當然有積極作用。一國幣值上升對于貿易的影響也要視情況而定,如果購買的是生產的中間品,最終產品還要向外出口,那么貨幣升值不利于貿易;但如果購買的是在本國進行終端消費的產品,那么幣值升值就是有利的。
所以日元升值也帶給日本新的發展資本。進口石油和資本衍生性產品將變得相對便宜,日本也可以投入更多的力量在如何提升生產率和為老齡化市場進行的研發上。當然,日元走強勢必將日本舊有的出口推動型經濟模式轉化為研發密集型。
《商務周刊》:日本曾經因為奉行出口拉動型經濟在戰后有了飛速發展,這次的日本經濟危機確實兇險,但是日本經濟真的到了需要轉型的地步嗎?
索拜克:當然。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日本、中國臺灣和韓國選擇成為出口導向型經濟來推進本國經濟發展,中國隨后也采取了這一經濟模式。這一策略幫助亞洲國家提高了國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極大地消除了貧困。經濟學家們把這一時期稱為“東亞奇跡”。我認為,隨著人民幣和東盟國家貨幣的進一步升值,他們會從日本、韓國進口越來越多的資本衍生性產品。
然而,隨著亞洲對外出口的增加以及世界其他地區對于這一出口量越來越低的吸收能力,東亞國家將會減少對外出口。對于東亞地區的政府,現在是時候把國民經濟轉向內需拉動型了。比如,把生產模式由傳統的服務于出口導向型經濟轉換成適合內需的服務類。首當其沖的就是大力發展教育、醫療保健、環保以及科研,比如日本就可以將主要的研究對象設定為逐漸顯現的社會老齡化問題。
實踐內需拉動型經濟,亞洲國家不但可以為本地區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全球經濟都會因為新的“消費發動機”的出現而從蕭條的陰影中走出來。
《商務周刊》:東亞地區一直都在扮演“制造者”的角色,請您具體闡述一下他們在履行“消費發動機”作用時與過去的消費大國——美國相比有哪些優勢?在惠及世界的同時又會給自身帶來哪些好處?
索拜克:我認為東亞地區的國民收入增長將會帶動進口需求的增長,特別是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當然,其他東亞國家也是這樣。因此,如果東亞能夠成功地由出口拉動型經濟轉變到本土消費帶動型經濟,那么其對世界經濟的增長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刺激作用。
來自亞洲任何國家的進口增長都會對世界經濟產生正面影響,而且它們起到的世界經濟發動機作用比以前的“美國發動機”要穩定。美國用來購買進口產品的資金大多來自私人資本以及從國外銀行籌資進行償付的官方采購行為,而經濟學家們不止一次的警告過,美國這種償付方式不穩定。與之相比,亞洲國家很少依靠外國借款來償付進口所需的資金。
再說匯率的影響,在中國,人民幣升值將會增加消費品的進口額。畢竟中國的消費額還不到GDP的40%,而且拿和過去等量的錢購買到更多的國外進口產品,也會給中國消費者帶來實惠。中國大多有關匯率的政策都過多地強調了人民幣升值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弊大于利,但人民幣升值給中國消費者和企業帶來更多的進口產品的這一事實也很重要。
《商務周刊》:正如您所說,東亞各國因為歐美的經濟坍塌轉變了各自的身份和角色,那么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呢?
索拜克:我認為中國、日本、韓國正逐漸成為一個貿易整體,他們正在一步步取代舊有的貿易大國,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貿易體。他們之間的關系將變得越來越密切,內部之間的貿易往來也會越來越頻繁。比如上面提到的產品生產流程,一件產品的第一道工序可能是在臺灣完成的,半成品轉到大陸進行深加工,并在其中使用韓國、日本的相關零部件或技術。總之,他們會自成一體,對外部世界是一種集體作戰的模式。
日本作為這個集團的核心國家,非常希望看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穩定。在日本,有很多研究機構都在分析這個區域里的哪一個經濟體更加穩定,未來的預期最好,以便更好的開展長期的合作。我認為,從長期來看,這種聯盟將有望取代原有的強國,成為世界貿易霸主,而這場金融危機實際也蘊藏著機會。
野村證券:日本政府開始清除堅冰
日本經濟的持續下滑遠遠超出了政府的預期。受出口驟降的影響,日本2008財年第四季度公布的全年實際GDP預計將以超出預期的兩位數的速度下降,而這一下滑趨勢將一直持續到2009年第一季度。為了應對出口下滑給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日本企業紛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裁員和減少資本支出。這些舉動的背后,實際上隱含的是日本整體經濟的嚴重惡化。雖然日本在房地產和金融領域并未出現嚴重的結構性問題,但它的衰退速度還是遠遠超過了其他經濟體。
隨著日漸惡化的經濟和財政形勢,日本國內市場感受到了來自公司現金流緊張、股價走低以及日元貶值等方面帶來的巨大壓力,我們預計日本央行將提出進一步的救市方案以減緩這一壓力。目前,日本央行已經將政策導向轉向了“量化寬松銀根”的貨幣政策,預計其將在08財年結束之際正式宣布這一轉變。
央行在特殊時期實施特殊措施
2008年12月20日,日本財務省宣布了2009財年預算,這其中還額外包含了有關刺激經濟的計劃。隨著經濟的持續衰退,日本政府將盡全力去除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上的一切堅冰。
2008年12月的數據顯示,日本銀行借貸額與上年同期相比上升了4.6%。之所以造成這一飛速增長,主要是因為商業票據和債券市場的持續低迷,迫使大企業轉而向銀行申請貸款進行籌資。日本央行最近也強調說,目前大企業發行商業票據的條件非常艱難,這促使了他們轉而向銀行貸款獲得資金。這樣一來,銀行能夠供給中小企業的貸款額度就會出現大幅度縮減,并將進一步加劇中小企業的現金流緊張問題。
此外,隨著經濟的一再惡化,我們預計現金流緊張的問題將一直困擾日本企業和銀行。雖然政府為了解決企業現金流緊張的問題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財政政策,但這些措施必須等到2008財年度提出的第二次補充預算和相關票據的提案獲得通過才能真正落實,而我們預計這一時間是2009年3月中旬。此外,其余的財政政策則要等到今年4月甚至更晚的時候才能真正得以實施,因此日本央行負責實施的貨幣政策在近期就顯得格外重要,公眾希望它能夠在2008財年結束前幫助那些受困的企業。
在降息的同時,日本央行日前第一次宣布政府將直接參與收購企業商業票據,以緩解公司的現金流緊張問題,而我們預計它還將進一步擴大收購范圍至購買公司的股票和債券。此外,政府還將加大購買長期政府公債的力度,即將每月的購買量從1.2萬億日元增加至1.4萬億。通過放寬利率和加大政府購買量,央行有望滿足金融市場對充沛現金流的渴望。
在日本央行目前所宣布的一系列貨幣政策中,我們認為最重要的當屬購買企業商業票據的決定。日本央行行長白川方明也表示,此措施是央行在“極其特殊時期”所采取的一個“極其特殊”的措施。我們認為央行收購企業商業票據意味著其決意打破市場經濟的禁忌,政府主動參與救市,承擔原本屬于銀行和企業的信貸風險,顯示出央行穩定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巨大決心。
白川方明同時還表示,央行提出的“量化寬松銀根”政策,旨在通過大幅增加經濟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達到刺激經濟發展的作用,因此,央行之前作出購買企業商業票據的決定并不在這一范疇之內。然而,無論如何定義“量化寬松銀根”政策,央行期望通過放寬貨幣供應量等更多的舉措來恢復日本經濟和金融形勢的意圖是值得欣慰的,畢竟在以前,他們最主要的調控手段僅僅是降低利率。我們認為,央行已經開始著手實施放寬貨幣供應量的政策。經過估算,日本國內企業的現金流緊張問題將在2009年3月底達到最高峰,到那時,我們希望央行能夠正式公開宣布其已轉向“量化寬松銀根”貨幣政策。
抑制匯率上升,進一步寬松貨幣政策
2008年12月19日,日本央行在貨幣政策會議上宣布,將無擔保隔夜拆借利率目標由原來的0.2%調低至0.1%。這一舉措意義重大,這是央行自10月31日以來第一次放寬貨幣政策。此外,央行對于目前經濟形勢的描述也從“衰退”變為了“惡化”,并暗示這也是其決定放寬貨幣政策的原因。但我們認為,央行采取這些措施背后的真正原因,仍然是源于美國大幅放寬其貨幣政策導致日元幣值攀升到了近13年來的最高點。
在日前舉行的一場媒體發布會上,日本央行行長白川方明強調降息的原因,并不僅僅是因為日元對美元的一再升值,同時表示“日元走強并不是董事會審議的唯一條目”。然而,這一番話反而更讓人相信:日元的走強是央行作出降息決定的一個重要原因。除了降息之外,購買企業商業票據和增加用于購買長期政府公債的支出也都是其政策向前邁進的關鍵一步。這其中,購買商業票據這一措施將在08財年結束(2009年3月底)前實施,而增加購買長期政府公債則要等到今年12月才能執行。通過降息和加大商業票據購買力度,央行有望滿足金融市場的預期。我們認為央行的這一系列措施將降低日元加快升值的風險。
我們認為,日本央行有針對性的一系列舉措恰恰表明:阻止日元升值是政府和央行制定政策時的重點考量對象。日元升值不僅損害了日本出口導向型企業的收益和競爭力,同時也因為股價的下跌挫傷了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此外,下跌的股票價格可能會通過影響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而導致后者信貸緊縮。因此,加速升值的日元成為了日本經濟面臨的最大威脅。雖然央行目前采取的寬松貨幣政策對于振興日本經濟所起到的作用看起來還很有限,但它們卻能夠在表象之下,通過抑制日元升值和股價下跌給日本經濟帶來連帶的巨大的正面影響。實際上,早在2003年,財務省和央行就曾經一度合作,先是大量拋售日元干預貨幣市場,而后放寬貨幣政策。如今,同樣的故事可能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