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穎
2月2日是第13個“世界濕地日”。
在百度隨意搜索“濕地”,顯示與之相關的主題詞,很大一部分是“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另外,從中還可以看到,短短幾十年前,羅布泊還是一片鳥飛魚跳的澤國。
不獨是濕地,關于森林、河流和生態污染,都有不容樂觀的數字擺在那里。我們的環保和生態,已到了懸崖邊緣。嚴重的環保危機,是對政府、民眾、環保機構和企業的一種生死存亡的考驗。在這一點上,尤其是企業,他們的干系最大,因為他們是直接的利益獲得者,他們攫取了絕大多數的利潤。過去的時間里,他們像一頭頭貪吃的巨獸,將青山綠水中有用的資源吞嚼殆盡,吸取其中的營養,然后將糞便臭不可聞地拉在那里。
這種特性,中外企業都沒有區別。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的生態環境一天壞過一天,便是證明。但國外的先行者們,已經認識到這種做法的愚蠢,開始有意識地動用一切手段,讓巨獸們養成不亂拉亂泄的壞習慣,最低限度,能讓它在消化營養的同時,也花點精力收拾一下自己的遺物。遠者有19世紀的萊茵河工程,近者有美國電力公司以46億美元了結歷時多年的環保訴訟的案例。
與國外健全的法制和全民超強的環保意識及企業內部逐漸清醒的可持續發展觀感相比,我國企業的環保責任意識還欠缺得太多。在一些老板看來,治理污染的代價,遠比獲得利潤之后一走了之的代價高。因此,某些地方,已經出現了所謂的 “環保移民”,先在一個地方往死里挖資源做產品撈錢,資源殆盡錢到手后,拍屁股一走了之。鄉上的往縣搬,縣里的往大城市遷,大城市的,則干脆移民到國外,去享受干凈的空氣和水,而將骯臟的空氣和水,留給那些無力搬遷的父老鄉親……
但是,在當下脆弱且一體化的全球生態下,你逃得出國界,還能逃出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