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海寧
溫家寶總理日前在江蘇考察工作時表示,中央出臺的一攬子擴內需、保增長的政策措施已在一些地方和領域開始見到效果,一些企業產品銷售開始回升,庫存開始減少,用電量開始恢復,一些經濟指標有好轉跡象。
無疑,這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與中國實施擴大內需政策以來,高層對擴大內需成效的首次公開表態。盡管溫家寶總理沒有詳細說明擴大內需的政策在哪些地方和哪些領域初見成效、取得了多少成效,但這一表態在經濟寒冬中仍然是一股暖流。
每天新聞的關鍵詞幾乎都是金融危機,伴隨金融危機的消息不是失業率歷史罕見,就是出口數據持續下滑,悲觀情緒彌漫全球。雖然美國、日本以及歐盟各國等經濟體不斷加大救市力度,但并沒有吹散陰霾。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擴大內需初見成效,中國經濟逐漸走好,既是對世界經濟的重大貢獻,也是對國人的一種交代。
擴大內需初見成效,在筆者看來,既證實了“中國經濟基本面較好”這一論點,又表明中國通過擴大內需刺激經濟的方向是正確的,也是及時的,有效的。也就是說,擴大內需初見成效,既堅定了政府刺激經濟的信心,也堅定了公眾應對失業、收入下降的決心和企業應對各種困難的意志。
眾所周知,4萬億元的“蛋糕”既沒有完全做好,也沒有來得及仔細分切,甚至2008年第四季度投入的1000億元還沒有充分顯現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擴大內需初見成效更讓我們信心百倍。相信隨著各項救市政策的不斷落實,以及政府投資的逐步到位,擴大內需的政策效應還會進一步顯現,不僅會體現在經濟數據上,也會體現在民眾生活中。
依筆者之見,溫總理表態“擴內需初見成效”,既是對成績的肯定,目的也是鼓舞信心。2008年,針對金融危機,溫總理就曾旗幟鮮明地指出,“信心比貨幣、黃金還要貴重”。只有民眾對經濟有信心,才能提振國內消費;只有中外企業家對中國經濟有信心,才能拉動投資。換言之,只有信心足了,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投資、出口、消費”這三駕馬車中就有兩駕“跑”起來了。
盡管擴大內需有了成效,但要承認這些成效只發生在一些地方和領域,而不是全面開花;只是開始見到成效,并不是碩果累累。因此,我們在為“初見成效”而振奮的同時,仍要理性觀察。各方對經濟的憂慮情緒依然存在,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10日就公開表示,中國經濟正面臨最嚴峻挑戰。顯然在挑戰面前不可大意,理應審慎。
擴大內需之所以能初見成效,筆者以為首先是政策措施及時、得當,加之經濟基本面較好。其次是元旦、春節等一系列節日的消費熱潮帶動一些產品銷售回升。民間就有諺語:寧可窮一年,不可窮過年。春節前后必然要出現消費小高潮拉動經濟增長。再者,企業普遍調整經營策略積極促銷刺激了消費、減少了庫存。因此,應理性認識已取得的成效。
如果注意到社會保障還有很多欠賬,產業結構依然存在許多不合理,貧富差距與地區差距仍然較大等問題,加之國際經濟的不確定性在增多,就會發現中國經濟還要面臨很多嚴峻挑戰,不可掉以輕心。所以,中國經濟急需更多暖流來驅散寒流。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