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2008年11月經濟運行數據公布 > 正文
□徐光木
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4.0%。其中,城市上漲3.7%,農村上漲4.6%;食品價格上漲8.5%,非食品價格上漲1.6%;消費品價格上漲4.9%,服務項目價格上漲0.9%。從月環比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9月份下降0.3%;食品價格下降0.9%,其中鮮菜價格上漲3.9%,鮮蛋價格下降4.4%。(11月11日新華網)
CPI增幅的普遍下降傳達了兩點信息,一是通脹壓力給民生帶來的經濟負擔已經趨緩,比如食品價格和非食品價格的同比大幅下降就是最好的證明;二是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CPI增幅的普遍下降不僅表明我國宏觀調控正在發揮作用,而且表明金融危機已經逐漸波及到我國經濟,由于出口需求的不足導致需求總體不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CPI上漲。
正因為如此,在CPI增幅普遍下降的情況下,我們面臨著一個兩難選擇,是優先保經濟增長還是優先保民生質量?兩者之間該如何周全?物價增幅下降甚至下跌所帶來的益處社會公眾都心知肚明,特別是對于廣大低收入群體而言,物價的穩定意味著他們有限購買力的增強,因此有益于他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然而對于整個國民經濟而言,物價一旦從膨脹過渡為緊縮,也就同時給經濟的持續增長制造了不小的阻力,何去何從,是一個難題。
在對這個難題的解答上,許多地方都出臺了一系列的經濟刺激措施,比如加大政府經濟投入,加強公共設施建設,放寬貸款限制等等,這些措施的出臺也從一個側面表明,地方政府對經濟發展的前景充滿了憂患。憂患是必要的,但在這個兩難問題面前,我們必須處理好民生質量與經濟增長的雙重關系,如果把保持經濟增長放在首位,就有可能犧牲民生利益,這就涉及到這些經濟刺激措施出臺的初衷和程度問題,一旦超過了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必要程度,就有可能使剛剛趨緩的民生經濟負擔再次挑上重擔。
有一組數據很能夠說明問題。10月份,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8.5%,其中,肉禽及其制品價格上漲6.7%(其中豬肉價格下降1.2%),鮮菜價格上漲0.2%,糧食價格上漲6.9%,油脂價格上漲10.9%,水產品價格上漲12.7%,鮮果價格上漲5.5%,鮮蛋價格上漲4.2%,調味品價格上漲6.3%。這等于是在說,我國現階段通脹的壓力不是完全沒有,而是與通縮的壓力并存,分別存在于不同行業和領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民以食為天,食品類價格的同比大幅上漲還是給民生帶來了不小負擔,大大削弱了其它領域物價穩定的正面效應。所以,當前我們一方面要通過各種方式刺激經濟增長,但另一方面,還是應該以確保民生質量為重,把民生擺在經濟增長的前面,在穩定房地產價格、服裝類商品價格等基礎上,進一步確保食品價格的穩定,使CPI增幅下降更好地作用于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