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地方政府出手拯救房地產 > 正文
樓市告急已非一日,市場蕭條態(tài)勢沒有最壞只有更壞,開發(fā)商臉上布滿了愁云慘霧,但他們有理由保持謹慎的樂觀,因為政府不會坐視樓市崩盤而無動于衷。
繼地方政府開始大規(guī)模救市之后,最新的利好消息浮出水面:日前,住房與城鄉(xiāng)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中國市長論壇上表示:“應該給各城市政府一定的自由度,各地的政府應該說有能力、也有責任,做出一些政策上的選擇。”這也是高層首次對各地刺激樓市政策做出正式表態(tài)。(本報今日報道)
樓市宏觀調控政策的轉向,毫不令人意外。此前地方政府的諸多救市舉措,在很多方面都踏破了政策 “紅線”,但主管部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放任其行,“默許”意味顯而易見。而今仇保興一番話,變“默許”為“明許”,地方政府更可以放開手腳介入樓市。對于決策層而言,樓市大環(huán)境風聲鶴唳,既有的樓市政策恰如漏船載酒泛中流,直接導致市場風險指數(shù)日漸高企,刷新舊政、戮力解套以救樓市于危殆,恐怕已是決策層不得不面對的選擇。
房地產之于中國經濟的重要性無需多言,其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綁架效應”深重難紓。因此,我愿意把樓市新政視作是宏觀調控全力轉航的局部作為,抑或是前期鋪墊。在世界經濟浮世不安的背景之下,中國經濟“維穩(wěn)”和“保增”的目標預設前途未卜,失去了外部市場的憑借,刺激內需、提振國內市場消費信心大勢所趨、人心所向,而房地產正可以作為杠桿,起到扛鼎作用。
“救市”未嘗不可,盡管道德風險和市場風險揮之不去。重要的問題顯然是,基于何種價值前提去救,以及祭出怎樣的手段去救?毫無疑問,倘使拯救樓市能夠深入人心,其政策初衷只能是以復蘇市場供需平衡,繼而培植樓市理性秩序為旨歸,而絕不能是以樓市新政為契機,庇佑房地產商的貪婪欲望,維持高房價格固若金湯。
由此命意出發(fā),如果說救市別無選擇,但救市手段卻需有放有收有輕有重:交易契稅的降低、土地增值稅的下調抑或免除、土地價格的下降,甚至政府直接出資充實保障性住房等等可以直接刺激房價下行的舉措,才是此次救市重中之重、必不可少的策略選擇。我也希望,凡此種種措施能夠行之久遠,從而為中國樓市奠定新樁,而不僅僅是房產市場燃眉之急下的短期功利行為。
我們必須要清楚,中國經濟退行風險愈發(fā)明朗,房產市場當今的肅殺景觀只是整體經濟情勢邏輯性的后果之一。只要對經濟基本面的悲觀預期得不到矯正,只要市場信心得不到有效恢復,只要房價依然高聳入云須仰視才見,救市就難免螳臂當車的命運。某種意義上,這也沒什么不好,救市不代表救開發(fā)商,更不代表救所有的開發(fā)商。房產市場亂云飛渡,正是大浪淘沙的過程,市場格局的再造、市場倫理的重塑皆由此而邁向新途,生民福祉或可因此而重新收獲尊重和敬畏。
救市新政如箭在弦,不得不發(fā)。中國房市以及中國經濟在風雨如晦中躑躅前行,最終是沖出重圍重塑金身,還是舊瓶新酒濤聲依舊,考驗著此間政府的勇氣和智慧。
張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