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強國的最佳時機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7日 14:34 《董事會》
科技強國不是時點上的問題,更不是概念,而是一個社會共同參與的長期積累過程 文/陳宇峰 隨著近些年國內經濟增長步伐的加快,盡管政府和企業都加大了對科技研發資金的投入,但企業仍然無法成為這些研發投入的主體,光靠政府盲目的投資始終無法使得中國真正成為一個科技強國。可喜的是,在2007年度的通用獲獎項目中,由企業獨立承擔或參與完成的占57%,獲獎企業共獲得發明專利189項,有企業獨立完成的占28%。而且,民營企業也成為其中科研投入的主體,22.4%的項目中有這些民營企業的身影。所有這些數據都說明,對于科技研發投入的重要性,不僅已經從政府中得到充分的認識,而且也慢慢地深入人心,企業也開始逐漸認識到這些長期性研發投資的重要性以及在未來全球競爭中的必要性。這應該是一個不錯的發展信號。 我們不僅要問的是這些科技研發項目究竟有多大的社會經濟貢獻。有不少同事就抱怨,如此多的獲獎獎項,但可用的不見得有多少,更加談不上對社會經濟的卓越貢獻。不可否認,我們還都是科技知識的門外漢,如此評論未免有些狂妄自大,而且也顯得有點俗氣。但如果這么多的科技獎項都能對社會產生經濟貢獻的話,那么我們的經濟增長估計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且再大的外匯順差和貿易順差都有可能被這些科技進步所消化。一個很顯然的現實,龐大的外匯儲備和貿易順差造成事實上的國內通脹壓力,企業得到的大量資金不是投入研發渠道,而是瘋狂涌入股市和房市,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的通脹程度。 盡管對于國家的科研投入來說,還是一個公共產品投資,涉及到人民日常生活質量,而且還延伸到國家的國防安全等方方面面。政府的大規模投入方式可能是一個不錯的模式,而且也是一個必要的模式。但必須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體制中,政府部門往往會由于知識體系上的缺陷或者監督機制上的不完全性,很有可能被那些道德敗壞的專家所“俘獲”。這些專家在事前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和政府官員進行討價還價,漫天要價,而政府官員對此知之甚少,很容易被這些專家的專業詞匯和美好藍圖所迷惑。要價越高,那么成交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為在這一情況下,要價變成了官員對能力的一種判斷標準。而且,事后的質量問題也可以通過與同行、政府官員的“串謀”實現科研成果的粗制濫造,甚至造假。這就是為什么近些年我國重大研發項目的造假總是層出不窮的最主要原因。上海交大陳進教授的“漢芯”造假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例證。有人曾不失時機地評論,這是科學家精英缺乏職業道德、政府官員的無知等主觀因素所造成的,但實際上恐怕還是我們在科研體制上并沒有嚴格的約束機制在作怪吧!由此可見,在研發投入中,由于政府官員在專業知識上的天然不足以及高昂的事后考核和監督成本使得政府的巨額研發投資很有可能打了水漂。但是,一旦與市場相聯,依賴市場的檢驗,這些應用性的專家必須通過市場上的價格和性能考量來考核,好壞也就脫離了某些人的主觀意志,那么我們也就可能找一個具有良好經濟效益導向的“廉價”考核機制。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科技研發體制中一再強調市場、注重企業自主研發性的重要理由。 當然,這并不是說政府是完全不重要的。我們只能說,市場是更加根本的,更加基礎性的,是一個更加廉價的考核和激勵機制。而政府的作用是在于市場之內的輔助和增強,也就是諾斯等人所提倡的“市場強化型政府”(Market-Strengthen Government)。因此,政府在科技強國戰略中不僅要為基礎科學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發資金支持,更為重要的是為社會的研發創新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這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科技強國不是時點上的問題,更不是概念,而是一個社會共同參與的長期積累過程。我們的科技強國之夢,依舊是任重而道遠。 作者為經濟學博士,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浙江利捷咨詢首席經濟顧問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