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印第安人學習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1日 19:55 《錢經》雜志
文/江小魚 上海作家張遠山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美國商人在印地安部落收購草席,開始的時候收購價是每張30美元。100張賣完之后,商人又訂1000張,出價每張25美元。而酋長不同意,每張要價50美元。 商人說這違反商業規律,酋長說,大家現在要花費更多時間去編草席,必須非常痛苦地每天干一樣的活,因此收費要提高。 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故事,商人認為買得越多,單價應該越低,酋長則相反。商人與酋長的分歧,在于各自不同的視角。美國商人是基于自己的經驗常識也就是他所說的“商業規律”出價的,這個傳統經驗就是“買得越多越便宜”。從整個社會來看,一種產品的生產數量增加,平均每件產品生產費用可以降低。這其中的邏輯推理也不難理解,因為生產所需的機器設備、工廠所占用之土地、支付給非計件工人的固定工資、其他一些固定項目開支,這些費用無論產量多少都是一樣的,經濟學家稱之為上頭成本。產量越大,上頭成本攤到每單位產出的份量就越薄,總成本會有所降低。這也正是商人要求降價的原因。 而以酋長為代表的印第安人,他們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的。他們編草席是為了換取基本生活資料,而他們悠閑地聊天說笑的時間,可以看作是一項收益。這里是需求定律起的作用,悠閑的時間越少,人們為之愿意支付的代價就越高。如同越口渴的人,愿意為一瓶礦泉水支付的錢就越高。因此,美國商人希望購買更多草席,印第安人無疑會付出更多的勞作時間,他們就更愿意為悠閑的生活支付更高的費用了(放棄了的收入是“悠閑”的費用),也就是說,他們更愿意休息。一個極端的例子,有人要你從現在開始,一刻不停地勞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恐怕給多少錢你也不會干。因為你知道,金錢如果不能用來換取衣食住行和物質精神上的享受,它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可以說,美國商人和印第安酋長,他們都沒錯,都是經濟規律起的作用。至于商人最后是否會接受酋長的開價,這個問題的關鍵之處,要看商人能把草席賣出多少錢,以及是否可以找到開價更便宜的賣草席者。如果印第安人草席的價格不肯降低,而商人覺得此價買入,無所利潤甚至虧本,他是會“揮一揮衣袖,悄悄離去,不帶走一張草席”的。 而現實當中,我們大多數人都容易心領神會美國商人關于批量價格的商業經驗,但很多時候,我們不一定具有印第安人的傳統智慧。我們常可從媒體上見到一些所謂成功人士,追憶人生,后悔錯過了許多東西。或許有人會認為那是他們的矯情,但是我相信他們的懺意是真實的:他們或拼搏于商場,摸爬滾打,錙銖必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建立起了自己的生意;或專注于某技術領域,夜以繼日的研究,在各式各樣的實驗、數據中冥思苦想;或穿行于官場,觀顏察色,文山會海,隨著年歲增長終于使得自己在別人嘴里的稱謂從“小X”改成了“X老”,而非“老X”。 幾句老話了,“有時間的時候沒錢,有錢的時候沒時間”;“年輕時候用健康換金錢,年老時候用金錢買健康”。 人們并非真正沒有時間,而是全副身心沉浸于追名逐利之中,到最后才發現,自己是放棄了更多的其他美好東西:悠閑、健康、讀書、思考、音樂、旅行。這些東西,其實是構成人生的更重要組成。所謂少年子弟江湖老,紅粉佳人兩鬢斑,歲月不待人,我們實在應該向上面的印第安人學習,別在蒙頭經營的時候,失去了生活中更多的美好。 (作者為鉛筆經濟研究社理事)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