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林:省錢挨批再曝納稅人雙重缺位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2日 13:45 揚子晚報
“省錢挨批”再曝納稅人雙重缺位 近日廣東省兩會上人大代表們曝出“奇聞”。原廣州地鐵老總盧光霖說,地鐵2號線的概算是106億元,結算時是88億元,省了幾十個億啊,但是到頭來,沒有一句贊揚的話,還被批評沒有“達概”。一位區領導也有過省錢了卻被批“績效不好!怎么還剩一千多萬”的經歷(1月21日《新快報》)。 確實,正如人大代表所斥責的:這樣的預算管理分明是逼著你亂花錢嘛,不花完,你就是蠢才! 昨天在揚子時評上,我剛剛敘述過“民生財政”的要點在哪里,今天這個新聞從更深層次上暴露了這其中的弊病。為什么掌管著政府錢袋子的人會逼著別人亂花錢?顯然,這是納稅人不在場、所有者不在位的財政管理下必然出現的結果。 一個基本常識是,一個人只有花自己錢的時候才會有成本-效益的觀念,才會追求用最少的錢辦更多的事——花別人的錢辦事,如果出錢的人不在場的話,成本必然趨向無限大,浪費和低效率必然不可避免,省錢的也就自然被視作“蠢才”了。實際上,因為納稅人監督的缺位,崽賣爺田心不痛,納稅人的錢不花白不花,不僅有“省錢的挨批”,還有“亂花錢的獲獎”——公眾無從監管自己納的稅,權利與義務錯位,預算管理的利益驅動機制必然是扭曲和變形的,就是逼著人多花錢、亂花錢、花光錢。 如果僅僅因為納稅人在財政監督上缺位,管錢者對公共財政缺乏利益感覺,不花白不花、省了也白省——省錢的得不到獎勵,但也不至于受到批評啊?有關部門之所以批評省錢的人:不僅因為省的不是他們的錢,沒有給他們帶來利益,更因為省錢影響到了他們的政績,損害到了他們的利益,壞了他們“投資增加GDP”的美事兒。這是“省錢卻挨批”更深層次的原因。 這實際上是納稅人在“財政監督缺位”之外的另一種缺位——對官員政績評價的缺位:政績完全任由GDP數字和上級主導,評價機制也自然被扭曲,“劣幣”必然會驅逐“良幣”。(北京 曹 林)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