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且慢抄次貸危機的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7日 10:30 大洋網-廣州日報
匆忙間招聘的“洋員工”很難保證能適應企業需要,高薪的付出能否帶來同樣的效益也很難保證。國內多家銀行曾聘請有海外經歷的人員擔任行長、銷售總監等要職,但成功案例很少。 ——馬紅漫(財經評論員) 曾經風光無限的“華爾街”精英們,如今陷入失業求職的尷尬境地。突如其來的美國次貸危機不僅攪亂了歐美金融市場,更讓金融從業人員遭遇前所未有的職場危機。今年前11個月,美國金融業共裁員14.6萬人,是去年的三倍,甚至打破了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時裁減12萬個金融業職位的歷史紀錄。 雖然遠隔重洋,但中國并未能置身于次貸危機之外。如今,無論是國內貨幣政策的擬定還是股票市場的動蕩走勢,都難以擺脫其影響。當然,其中所醞釀的市場機遇也引起了中國企業的關注。 有觀點就認為,此次華爾街裁員事件給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中國企業可以趁著海外職場的“寒風”用較低的成本把海外金融精英納入懷中,實現中國金融業在技術水平、人才架構方面的重大突破。 客觀地講,這樣的觀點并沒有錯誤。但這并不表明華爾街的“失業精英”們就一定適合中國企業,如果僅僅因為暫時“低價”就大張旗鼓地包攬人才,恰恰違反了管理學的基本規則,甚至會造成事與愿違的結果。 對于境內企業管理而言,大量招攬海外高端人才引發的潛在問題有兩個:一是會危害企業舊有的管理架構,一批“元老級”員工因為“洋員工”的到來而被邊緣化,傷及企業筋骨;其二,“洋員工”的穩定性很難保障,一旦海外市場行情轉暖,又將會集體回歸歐美。一旦如此,就會給企業留下一個“爛攤子”,而且老員工人心已散,只怕“隊伍”就更難帶了。 更為關鍵的是,匆忙間招聘的“洋員工”很難保證能適應企業需要,實現合理的性價比。外籍員工的薪酬待遇要遠遠高于國內員工,紐約證交所主席賽恩在接掌美林證券后,其年薪高達5000萬美元。但是高薪的付出,能否帶來同樣的效益就很難保證了。 以銀行業為例,國內多家銀行曾聘請有海外經歷的人員擔任行長、首席產品官、銷售總監等要職,但成功案例很少。中國本土銀行第一任“洋行長”——深圳發展銀行原行長韋杰夫,在上任423天后就因種種原因黯然辭職。而美國前副財長、深發展現任董事長法蘭克·紐曼自2005年8月入主以來,盡管采取了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但很多政策和措施依舊顯得水土不服。但與兩人并不突出的業績相比,韋杰夫的年薪超過200萬元,而紐曼甚至高達600萬元。 即便中國企業這次有了“抄底”的機會,但誰能保證“抄”到的就肯定是“底”呢?不久前中信集團與深陷危機中的美國貝爾斯登公司進行了合作。同樣是一筆看似劃算的買賣,但誰也無法保證貝爾斯登已經擺脫了次貸風險的影響。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一個人敢斷言次貸的風險已經得到遏制,那么深陷次貸之中的貝爾斯登又怎能做到明哲保身呢? 所謂“危機”,當然有“危者,機遇也”的含義,但同時機遇畢竟與危險并存一身。中國企業向國際化發展的確是大勢所趨,但絕不意味著可以“一步登天”,面對次貸危機帶來的“誘惑”,需要的仍是謹慎處之,且不可因為“便宜”而失去理智。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