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瞬間與機緣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6日 15:58 經濟觀察報
黃集偉 美國人邁克爾·康奈利最初是作為一名小說家進入我的“收藏夾”的?煞_他的《犯罪一線》,感覺暈暈乎乎的,看不下去。沒幾頁,也就放下了。 隔了數日,面對一大排邁克爾·康奈利磚頭厚的巨著,抽出來的,還是《犯罪一線》。理由很簡單:它是目前引進的多種康奈利作品中最薄的一本。 這一回,忽就用了點兒心?赐杲榻B,恍然大悟:《犯罪一線》不是“小說”,而是康奈利在成為小說家之前擔任某報犯罪新聞記者時的新聞作品,它們大多見報于十多年前。 作家卡爾森說,康奈利的最大魅力在于他已達到“抽離而保有情感”的境界。他的作品無論是犯罪新聞作品還是警探小說,都“能夠維持兩種互相矛盾的感覺——距離感與參與感! 這話說出了康奈利的要害。 我一字一句、一句一頓讀完,敬佩、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配合康奈利在抽離與投入、距離感與參與感之間謹慎平衡的,是那種內斂的文本?倒P墨儉省,文象遲疑,基本不會用那類大氣磅礴的重磅形容詞。 他的犯罪新聞報道甚至布局謀篇也無不小心翼翼、小心翼翼、小心翼翼……他不忍心驚動死者吧?他不忍心驚動那些在兇案組忙碌疲憊的警察吧?他更不忍心驚動跟隨他進入這些壞消息的讀者吧? 這些,用他1987年10月25日發表在 《佛羅里達太陽—哨兵報》上的新聞作品《兇鈴》中的一個細節最能說明: 房東穆迪被人砍死在床上,最初的現場勘察完畢后,尸體搬運工“排成縱隊默默地走進沃爾特·穆迪的公寓,帶穆迪走完他最后的旅程! “穆迪蓋著塊白布,兩個專業殯儀的職員一前一后吃力地抬著擔架出來,在水泥地上拖著腳跟走,其中一個袖子和淺藍色褲子上沾有血跡! “一位尸體搬運工在眼角處紋了幾滴藍色的眼淚,跟現場的氣氛很融洽。這里的人不能讓真情感干擾工作! “晚上7點鐘,警方攔在公寓大樓門口的黃色警戒膠帶被取下,大樓解除封鎖。白色小貨車駛離公寓。最后一批警察從現場離開。在死者公寓外的走廊上留下6只空空的咖啡紙杯,還有36個被踩滅在水泥地上或丟在灌木叢的木屑堆里的煙屁股。那灌木叢可是沃爾特·穆迪生前精心打理的杰作! 康奈利不管尸體搬運工紋在眼角處的那幾滴藍色眼淚、6只空空的咖啡紙杯和那36只煙屁之類叫 “細節”,而是稱之為“瞬間”。 “瞬間。一切都歸結為瞬間!笨的卫钕矚g這句話。 這種對于“瞬間”的高度敏感成就了他。憑著它,康奈利將擔任犯罪記者時五味俱全的復雜情感內化為自我的一部分,并只在嚴密的自我反省中謹慎使用每一滴眼淚或每一聲嘆息。 相似的閱讀經驗發生在對國內作家葉永烈的新書 《出沒風波里》的誤解里……葉永烈這個名字我很熟,熟到一再忽略他的新書。我以為對于葉的一切我早已一望而知。 可我錯了。 錯過機緣的時間,常常正是自信滿滿的時間……我猜這事放在要康奈利身上,他會說:其實,機緣,也是瞬間。 1966年9月3日上午九點三刻,從29歲起就在傅雷家工作的保姆周菊娣第一個發現朝夕相處十一年的傅雷夫婦雙雙身亡。 第一個目擊者是她,打電話報警的是她,接受其時公安局筆錄證詞的,也是她。作者葉永烈最先采寫傅雷之死,也沒有漏掉她。 按照慣例,傅雷夫婦這時早該起床,至少在那天早上八點半前,周菊娣心中并無不祥之兆……她體恤地想,此前,傅雷夫婦已被連續批斗四天三夜。 可就在發稿前,葉想起其實還應該采訪一下其時傅雷居住地派出所相關人士。一瞬間,葉永烈打電話給已準備付梓的《報告文學》編輯部,請他們暫緩發稿。 這個瞬間決定改變了差點變成白紙黑字的一個大錯。最終,復原傅雷之死真相的,正是葉補充采訪的當年接到報案后第一個趕到現場的戶籍警左安民。 左安民的證詞與后來葉永烈1985年7月幾經周折在上海公安局查閱到的傅雷死亡檔案記錄完全吻合: 在那個牛皮紙的信封上,關于此案記錄清晰:案別:上吊自殺;姓名:傅雷 朱梅馥;受理日期:1966年9月3日;結案日期:1966年9月12日。 葉永烈說:“這是一份觸目驚心的死亡檔案。其中有案情報告、驗尸報告、《周菊娣陳述筆錄》、傅雷朱梅馥遺書、上吊繩索照片以及查封物品清單等。” 左安民說:“我推門時勁太大,一股風吹沖進去,傅雷先生上吊的繩子就斷了。他掉了下來,正好落在旁邊的藤椅上……我走上前,把傅雷先生扶正,躺在藤椅上! 那個“扶正”的“扶”,讓我眼熱。那位左安民早就退休了吧,我想。他那一“扶”,無意中將他姓名中的后兩個字落地,延展……安。民。 “1966年9月3日下午四點多,一輛收尸車駛入上海江蘇路……在公安人員的監視下,傅雷夫婦穿著睡衣、光著腳,被抬上了車! 周菊娣目睹了這哀涼的一幕。翌日,她“把傅雷夫婦前幾天穿的外衣熨平,自己花錢買了兩雙黑色軟底鞋,趕往殯儀館給傅雷夫婦穿上! 在這則慘劇掌故中,我第一次聽說“周菊娣”,也是第一次聽說“左安民”。這兩個老老實實普普通通無人知曉進不了通史上不了藝術人生百家講壇的名字讓我心熱……熱乎乎的熱。 好多年前,央視《人物》欄目做過一組“人藝”人物系列,其中一集專門采訪了在“人藝”拉幕拉了幾十年的一位長者。那位長者的樣貌我早忘了,沒想在我讀到 “周菊娣”、“左安民”的故事時,他再次浮現出來……清晰無比。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