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徹:經濟學或許該少點經世濟民的氣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 06:50 東方早報
2007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于12月10日下午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隆重舉行。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羅杰·B.邁爾森與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埃里克·馬斯金一道,由于“為機制設計理論奠定基礎”而獲頒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三位獲獎者、明尼蘇達大學榮休教授里昂尼德·赫爾維茨由于年事已高,未能親自領獎。 機制設計理論和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等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分別對這兩者的代表人物納什、哈爾紹尼、澤爾滕、斯蒂格里茨、阿克洛夫和哈耶克、科斯、諾斯等進行了肯定。所以機制設計理論的獲獎,絕非意料之外。 機制設計的重點并不在于找出好的制度,而是保證這種好的制度安排在實踐中得以實現。這要求同時考慮和滿足信息和激勵兩方面的因素:讓制度運作所需知識的復雜程度不超出社會整體的知識水平;讓每個經濟活動的參與者在自由選擇、自愿交換、各自追求個體利益的過程中,實現制度設計者所設定的最優目標。今年已經九十高齡的赫爾維茨作為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便已成名的數理經濟學家,為將博弈論與制度研究結合起來的機制設計理論做了大量的開創性工作,而馬斯金與邁爾森則深化了這一領域。 機制設計理論的關鍵理念是:除了設想與設計的最終效果和目的,更重要的是保證這種好的制度安排(或者說博弈規則)在實踐中得以實施,關鍵是實現的手段,是程序的公平,是信息的充分。在這個問題上,以高尚的目的為名、漠視規則,以飲鴆止渴、急功近利為實,這種在實踐中走的彎路和交的學費已經夠多了。 赫爾維茨一直被視為諾獎的有力競爭者,在他有生之年再不給個獎說不過去。大家唯一沒有想到的是,他竟然成為年齡最大的諾獎得主。也有評論認為,近年來機制設計理論發展迅速,讓赫爾維茨獨享此獎將難以服眾,因此諾獎委員會選擇了讓兩位后輩分享這一榮譽。事實上,馬斯金與邁爾森的研究已經不局限于純理論領域,而是拓展到投票體制、稅收制度、收入不均、合約、拍賣等方面。 從三位獲獎者的研究可以看出,當今世界經濟學研究前沿課題反映的依然是經濟學的理論數學化、公理體系化、自然科學化趨勢。與經濟學在中國大陸春風得意的“顯學”地位不同,經濟學在國外屬于需要坐冷板凳、摒棄功利心的基礎學科,少了點經世濟民、揮斥方遒的氣勢,多了些推導證明、數據驗證的謹慎。像赫爾維茨教授這樣研究領域相當專業艱深卻被行內奉為泰斗的學者,數十年來甚少能得到媒體矚目。雖然一直有人批評這樣過分看重量化分析方法是本末倒置,忽視了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應有的個人和社會行為這一研究重點,但這種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或許更有利于學術共同體的學科規范、知識積累與思想傳承,也更有利于在浮躁中保持一種冷靜客觀的學術良知。 在2005年的世界計量經濟學大會上,邁爾森問“經濟設計”研討分會主持人、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教授安德魯·波斯爾思韋特:“什么叫做‘經濟設計’?”波斯爾思韋特回答:“‘經濟設計’就是‘機制設計’。”于是邁爾森恍然大悟道:“原來這個詞就是我研究的主題!我今天才知道!”而身為世界計量經濟學會會長主席的馬斯金在前年接受中國記者采訪時,當不停地被問到關于房地產、中國股市、人民幣匯率等所謂“熱點經濟問題”時,卻一再表示“嚴格說來它和我研究的領域相差甚遠,因此我也并不是從一個專家的角度出發,而是以一個對匯率略微知曉的經濟學家的角度來談論這個問題”。 兩位諾獎得主都算是各自研究領域以及經濟學理論界的頂尖人物,但他們卻不斷地提醒自己和身邊的人,你懂得越多,你不懂的也可能更多。反觀國內那些敢于對自己僅僅略通甚至無知的領域隨意評頭品足的“萬金油”式的“全能”型經濟學家,或者宣稱早就應該以自己“獨創性的成果”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大師”,對他們來說,扎實的學習、虛心的發問和艱辛的研究,永遠比不上自己的“影響力”、媒體曝光率和“智囊團”排名看起來更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經濟學是真正與世界經濟學全然不同的、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 謙遜淡然,無驕無躁,學研為先,這才是頂尖學者的風范,也是中國經濟學科與中國經濟學人在諾貝爾獎這個大課堂中,首先需要補上的一門課。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