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公民社會走向和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3日 04:17 經濟觀察報
陳健民 著名學者 美國耶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兼職博士生導師 多元開放的民間組織是公民社會的基礎 中山大學去年舉辦的一個論壇請了美國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的主席來演講。當時他講了一句話,我一直無法忘記,他說,“如果沒有公民社會,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可以變成一股非常巨大的破壞力量!蔽蚁脒@句話放在中國也是可以的,如果我們中國的發展沒有把公民社會這個概念放進去,我們也可以變成一個非常巨大的破壞力量。有人問如果把中國對社會的污染以及其它的破壞加入計算,我們每年有沒有增長?總結來說便是發展不平衡。要協調發展,我們必須建設公民社會。 公民社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簡單地定義,公民社會是一個由多元開放的民間組織所形成的一個公共領域。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民間組織,這個民間組織包括很多類,可以是工會、商會、興趣團體、同鄉團體、學會、宗教團體等等。這一類組織很重要,不是屬于政府架構的一部分,是非政府的,里面的工作人員也不是公務員。所以又稱其為非政府組織,簡稱NGO。在公民社會里的民間組織是比較自主的,亦應該是多元開放的,參加、離開非常自由。如果被強迫一定要參加某一個團體,那就不屬于我們談的公民社會里的非政府組織了。它們還可以自由競爭,不是說一個領域里只能有一個組織,同一個領域可以有很多相同的組織存在。 公共領域是指什么?就是老百姓為一些公共的事情進行溝通、聯系和行動的有形或無形空間。公共領域處理的問題不是私人的問題,私人的問題你可以在家庭里處理,私人的利益可以在私人的公司里處理,可是當我們談到公共時,一定要超越個人的利益。 公民社會的精神與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里也有民間社會,公民社會和我們一般說的民間社會有什么不同呢?公民社會是civilsociety,這是一個西方的概念,不單單是一個不屬于政府的、自主的民間社會,公民社會還有一些特有的文化內涵。 第一,他們非?粗厝说淖杂。公民社會認為人的自由很重要,對個人來說有了自由就會開心,對整個社會來說有了自由更有創造力。對自由的看重,是公民社會理念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西方的自由主義傳統對公民社會的理論影響非常大。 早期公民社會其實就是指市場經濟。市場代表一種精神,要把政府推出去,你不要干預,因此市場早期等同公民社會理念。但是到了當代談公民社會,已經超越了市場。公民社會最重要的是為了公共利益做事情的。市場的發展不一定能夠達到公共利益,有時候甚至會侵犯公共利益。因此,有些學者甚至把市場與公民社會分開,變成了另外一個領域。 談公民社會,不會只談人的自由和權利,另外一種精神也很重要,就是“參與的美德”。人之所以為人,就是我們有公共性、公民性,我們要通過這個過程學習什么叫公平、正義、關愛等。這些都是人類非常重要的理念,絕對不可能一個人體現,一定要在人群里,通過一個實踐的過程,才可以學會。參與對人們來說非常重要,公民社會就提供了一個空間給人們去參與公共事務,在這個領域里人們可以成長起來。這種精神非常強調互助、合作、友好。 公民社會具備的第三種重要精神,就是寬容。社會一定是有差異的,宗教團體有不同的信仰,我的興趣也有可能跟你的興趣不一樣,我們要接受社會中的差異。甚至有時候,我們要接受矛盾,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怎么對話,要發展一種方式來處理矛盾。這是公民社會內部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寬容就是能夠接受差異,能夠對話、溝通。 公民社會談寬容,最重要的是政治上的寬容。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最能表達政治上的寬容:“我可以不同意你的意見,可是我會用我的生命來捍衛你講話的權利!比绻也煌饽阄揖桶涯銐合聛,如果有一天別人不同意我,也把我的言論自由封殺掉,最后只有一個聲音,受害者可能是我,不單是你了。 這樣的文化下,公民社會可以發揮什么樣的功能,為什么這么重要? 要從兩個方面去看。一方面從西方來看,公民社會其實是一種民主的基礎,如果沒有它,投票選舉的民主就變成非常形式化了,選出一個總統,然后他就不理你了,在臺上做他們想做的事情,老百姓想要影響到他們非常困難。有公民社會就不同,公民社會就是把人們組織起來參與公共事務,可以通過民間形成的一套價值信念來影響政府。當政府做的事情和民間的價值有沖突時,公民社會就發揮一個自我保衛的功能。 另外一個方面,民間組織也可以幫助政府做很多的事情。現在西方很喜歡用一個詞——“社會資本”來討論公民社會這方面的功能。以前我們談資本的時候,都是想到資本就是錢嘛,是生產很重要的一部分。后來我們看到資本的概念擴大,比如說人力資本,就是一種對人的投資,通過培訓、教育,把人的素質提高。人的素質提高了,生產力就會增加,F在又有了社會資本,是指一些會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人際關系。如果人們之間可以發展出一種互信互助的文化,這樣的社會運作起來會特別好。社會團體其實提供了一個網絡給人們溝通互動,形成互信,一塊來處理一些公共問題。政府要改善經濟,或社會的管理,很重要的就是提供一個環境發展這些團體,通過這樣的團體來發展互信的網絡。西方很多國家的政府推動公民社會,就是要發展社會資本。 轉型中的中國更需要公民社會 公民社會的概念,過去幾年在中國也開始熱起來。我認為是因為這個概念對應著當前一些重要的社會問題。 剛才我們提到公民社會看重人的自由和權利,正是對應著中國傳統社會太過強調集體主義,對個人的權利沒有適當的尊重。改革開放之后,人的自由空間擴大了很多。西方社會有時候看不見,以為中國老百姓很苦,沒有什么人權自由,其實我們也知道不是這樣的。 當個人的權利和集體有沖突時,個人權利能不能得到充分的保護呢?不一定。改革開放好像釋放了一個很大的空間,但是這個空間又受到法律的充分保護,個人和政府是不是在法律上并列站著呢?不一定。所以就出現官員濫權、腐敗等問題。過去十多年社會經常談到維權,這跟公民社會對自由權利的信念是息息相關的。公民社會理念可為老百姓進行維權、監督政府提供一種精神支柱。 另外一點是參與。中國是一個轉型中的社會,以前的社會是相對整合的,在每一個領域都有單位進行管理,因此單位變成了一個最基本的社會組織,把一些公共的問題處理掉?墒请S著改革開放,單位制度漸漸就崩潰了。以前很多公共問題如衛生或治安會由單位來處理,現在沒有單位了,就需要當地的居民、業主一塊來合作處理公共的問題。公民社會強調合作、參與,正好對應著轉型中的中國如何重新整合社會的問題。 第三,公民社會培育的公民性,如參與和寬容等,正好對應中國面對的價值混亂甚至失范的問題。譬如很多父母不知道怎么教育小孩。其實從傳統農業社會走到工業社會,就會出現舊的文化、價值和規范在新的社會里不能使用的情況,家庭作為一個“社教化”孩子的地方,已沒法滿足公共道德教育的功能。而公民社會包括行業組織、居民組織、業主組織等,提供了一個場所,讓該領域的成員透過互動慢慢發展一個規矩出來,通過這個過程,人參與當中,學會在這個領域里怎么處理公共問題。簡單來說,我們需要一種新的社會組織結構來建構新的社會規范和教導我們新的公共道德。在西方或者香港特區,公民社會在這方面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公民社會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溝通對話。德國社會學家哈貝瑪斯批判現代生活太過受工具理性影響,就是說我們不談目的,只談手段,很多事情好像已經不用再問其價值,而只問怎么做最快、最有效,為了效率可以犧牲很多其它東西。公民社會強調要對話、要溝通,做事情會比較慢,但它對個人的尊重,強調平等對話、真誠溝通,和給予一般人貢獻智慧、參與創新機會,使人人在政府和市場以外,活得像一個完整的人而不單是一個工具。 公民社會理念對和諧社會的意義 上面這些有關公民社會的理念對于和諧社會有什么意義呢?和諧社會的提出是非常進步的。單談發展,產生很多社會矛盾,也造成對環境很深遠的破壞,現在談和諧社會,就是要追尋一種平衡協調的發展,這是非常對的。 和諧社會的內涵是什么?國家領導人說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等?墒俏覀円⒁獾揭稽c,現代社會的和諧和傳統社會的和諧基礎是很不一樣的。傳統社會和諧的基礎建基于人們的“同構型”,大家都是按照相近的價值規范生活,F代生活可不一樣。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說,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很重要的動力就是社會分工。每一個組織或個人都要做得要更細一些、更專精一些。現代社會不可避免的就是人與人的差異和矛盾。在現代談和諧社會,就不能夠要求每一個人思想和生活方式歸于一律。 在現代社會里,我們要先接受差異和矛盾去建構和諧社會。可以做的事情有三:首先就是盡量縮小差異,不要令矛盾太尖銳,不要兩極分化;第二,當矛盾出現時,我們要發展一種公平公開的程序來處理矛盾,這是現代社會的要務。在現代社會,一個是民主,一個是法制,都是“程序理性”的結晶;第三,要發展一種文化來緩和這種矛盾。 公民社會對上述三方面都有它的貢獻。首先,公民社會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一些慈善、社會服務團體,他們為一些弱勢群體提供服務,通過這個過程,幫助這些弱勢群體過活,而且令他們的提高自信,覺得自己是有用的人,不一定要靠政府的救助。 公民社會除了可支援弱勢群體,減少差距外,對于建立民主和法制亦有貢獻。怎么來保證政府部門、法院等能夠在現代社會里處理矛盾時符合程序理性?需要一個監督體系,這有很多種,包括媒體,還有公民社會。媒體和公民社會,在西方作為一個監督力量,保障民主與法制。 最后談到寬容的文化,那自然是公民社會最重視的美德。在公民社會里有不同類型的人、組織和利益,寬容是公民社會里必須要學懂的功課。 最后,當公民社會發展起來,我們整個社會的管治系統會馬上發生變化。以前我們談統治、管制,現在我們談善治,亦即是良好的治理。良好的治理是一個三角平衡的治理模型。首先一角是政府,政府必須要有效、廉潔、有公信力。但是政府做事情的成本太高,隊伍太大了,效率不一定很高。因此,我們需要市場作為這個治理模型的第二個角。市場很靈活,很有效率,社會里有什么需要,政府沒有來,商人已經跑過去了。但是市場也有它的問題,它是唯利是圖的,看錢不看人。就需要第三角,公民社會,有時候我們叫做第三部門。公民社會有時候會補充政府和市場不足的地方,做一些其它兩個部門不愿意去做、做得不好、或者做得不夠的事情。 正如我開頭所說,西方如果沒有公民社會,單靠政府和市場,可能是一個破壞性很強的力量。只有當我們建設好公民社會,以它來保護人的自由,促進參與、互信互助,才能令經濟發展變得以民為本,更加有人情味。我們在現代世界談和諧社會,要先接納差異,再在差異里尋找平衡點,做到“和而不同”。而只有把三角并重的善治模型建立起來,我們才有可能找到這個平衡點。 (本文根據作者在“嶺南大講壇”的演講整理,本報有刪節,未經作者審閱)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