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馬龍生:漲價為何沒有大幅增加農民收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4日 10:19 21世紀經濟報道
據新華視點9月2日報道,黑龍江省部分農民日前反映說,近幾年糧價上漲,但他們沒有得到多少實惠,原因是他們賣糧的季節,糧價往往走低,而消費者購糧的時候,糧價已被炒高。市場專家指出,不少糧商在農民需要用錢時低價收購,之后囤積糧食,導致糧價高企;一些糧食市場不正當競爭行為比較明顯,甚至出現了價格壟斷和操縱的現象。 歷史上,我國歷史上有著很長的抑商傳統,這種現象在得到了有效改變之后,如今似乎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其中最突出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兩頭瘦”、流通者“中間肥”的現象,近年來有日益普遍的趨勢。我們無法否認,這其中有相對合理的一面,因為在市場經濟中,規模優勢,技術優勢,信息優勢,產品差異等都可形成不太公平的競爭。但是這其中也有不合理的一面。由于農產品投入產出的特殊性,產品上市的季節性,再加上我國廣大農戶組織化程度低,經營規模小,農戶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弱,產業化程度低等因素,一家一戶的農民對農產品價格影響力太弱,農產品的真實價值,往往被“資本說話”的市場價格機制所扭曲。 消費者為漲價而多掏了錢,種糧的農民也沒得到實惠,大型糧商以及所有儲運、加工等各環節都有贏利,關鍵在于他們都有一定的組織化和規模化,都處于有條件相對默契的中間環節,從市場主體結構來看,他們的博弈能力遠勝于組織松散的種糧農民和個體消費者。如此背景之下,必然會產生“農產品漲價,農民收入卻沒有大幅增加”的現象。而這種現象的最大危害,在于各市場主體之間可以憑借資本、組織化等資源優勢,對另一部分不具備這些優勢者進行“名正言順”的盤剝,最終使后者的生產、消費積極性受到打擊,給經濟的持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如何改變這種現象呢?我以為唯一出路,在于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而體現在農產品流通的公共產品,最重要的是要為農民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有形服務。公共物品是可以免費或者少量付費就能消費的,如交易市場本身,市場設施,檢驗檢疫服務,信息服務等。二是政策調控。有專家認為,應該針對糧商的變相壟斷行為,提高糧食流通的準入門檻,或者通過稅收手段調節糧商與糧農的收入分配,讓農民成為農產品漲價的受益者。我覺得這不是最好的辦法。當務之急,不是通過政策打壓讓糧商“弱”下來,而是應該通過培育和完善農民的相關中介組織,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解決小農戶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讓農民“強”起來。市場主體結構失衡的問題解決了,農產品漲了價,農民收入才能增加。(馬龍生 北京)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