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賀蘭山巖畫:游牧與農耕文明的長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8日 03:49 第一財經日報
近日,由北方民族大學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撰出版的《賀蘭山巖畫》一套三冊,通過800幅照片、1000幅拓片、1400幅影描圖,將被稱為“代表了中國巖畫”的賀蘭山巖畫,全方位展現在世人面前 羅敏 在李祥石、束錫紅等人提出大麥地巖畫是“中國最古老文字”這樣石破天驚的推測后,人們更為關心:賀蘭山所發現的5萬個個體形象、1萬多幀組合圖畫,是否能進一步論證這一結果? 1969年,未滿30的李祥石在賀蘭縣金山鄉賀蘭口檢查工作的間隙,不時跑到山里玩耍。這個天性好動的小伙子看到山壁刻滿各種動物、人像、狩獵場景,充滿新奇感受。他當然沒有想到,這一幕不僅將改變他的人生軌跡,也將改變中國巖畫的歷史。 綿延200多公里的賀蘭山,曾因岳飛“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名句聞名于世。而在這些筆觸樸實的巖畫被發現后,人們得以穿越有史書記載的文明,直接叩問游牧民族的胸膛,窺視先民的生活。“站在這些壯觀、神秘、久遠的巖畫前,就仿佛通過繪畫在與先民對話,使人產生進一步了解它們、解釋它們的愿望。”北方民族大學巖畫與西夏研究中心主任束錫紅說。40年來,隨著一系列研究工作的開展,賀蘭山巖畫由鮮為人知,逐漸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巖畫群,并于2002年邁出了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腳步。 “中國最古老文字”? 寧夏銀川西北50公里,賀蘭山脈呈東西向分布。如今,在一片荒漠之中,這里少有水流。“很多地方叫‘溝’,有水的時候山洪沖出一條溝,但其實,平時是沒有水的。”《賀蘭山巖畫》攝影師方偉依然記得,他們進入山區拍攝,每天每人必須準備四到五公斤水。山中無路可行車,最多的一次,他一天走30公里路,“一連五六天”。 然而,就在那些陡峭的山壁上,筆畫粗糲的人面、野獸,從高處俯瞰著涉足的人們。“歷史上這里曾經生活過西戎、鬼方等原始部族,延續至后來,則有黨項、匈奴、鮮卑等游牧民族狩獵于此。”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審府憲展介紹說。 上世紀60年代末,現為北方民族大學巖畫與西夏研究中心研究員的李祥石第一次走入這片沉寂已久的土地,他以為自己看到的只是石刻。十年后他讀到巖畫學家蓋山林寫的《陰山巖畫》,猛然驚覺兩者的相似之處。1983年,他把報告寄給權威的學術雜志《文物》,自此,賀蘭山巖畫才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對于李祥石來說,真可謂“無限風光在險峰”。從2006年開始,為編撰《賀蘭山巖畫》,他與方偉等人再度深入賀蘭山深處、高處。 “這次考察最大的發現是:我們發現了繪有植物的巖畫。原始人畫畫是很具象的,所以我一下就感覺那是植物。”方偉很肯定地說。2005年曾轟動于世、屬于賀蘭山余脈衛寧北山的大麥地巖畫并未發現植物圖案,因而,府憲展也將此看作賀蘭山巖畫展現的重要文化現象。 “人類的早期,必然先關心動物,而后才關心植物。就食物的秩序而言,也是先動物后植物。”府憲展說,賀蘭山巖畫中發現了對生的羽狀復葉和谷穗,“特別是谷穗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如果不經過大規模種植,人類很難獲得一定規模的谷物。”束錫紅表示,谷物、馬鐙等圖案的發現,都表明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在這里交融,“雖然以游牧文化為主,但慢慢地,農耕文化也逐漸融入生活。” 而在李祥石、束錫紅等人提出大麥地巖畫是“中國最古老文字”這樣石破天驚的推測后,人們更為關心:賀蘭山所發現的5萬個個體形象、1萬多幀組合圖畫,是否能進一步論證這一結果? “大麥地巖畫有很多抽象圖案。相對來說,賀蘭山巖畫中,具象的圖案比較多。但兩者位置相鄰,很多符號應該是相通的。”府憲展對此基本肯定。他認為,甲骨文早已是一種流行于上層社會、記錄政事、軍事等內容的文字,它已然成熟,其來源在何處?“考古學家從仰韶文化等古老文化中尋找來源,從彩陶中尋找其雛形,但他們所發現的往往只是幾十個符號,很難呈現連貫的意義。在大麥地巖畫和賀蘭山巖畫中,固定的圖形、固定的搭配頻繁出現,可以確定它們具有表意功能。” 賀蘭山巖畫的符號系統目前尚在整理之中,府憲展也承認,進一步的結論,要等詳細的統計與研究。此外,“現在很難確定這些表意符號與曾經生活于此的部族有何關聯,與甲骨文有何關聯”。 困難重重的保護工作 跟隨當地文管所人員的指引,方偉爬上大西風溝,卻發現一個全身發黃、像被膠水覆蓋的老虎圖案,“這種膠沒法在附近的樹上采到,當時我們推測,可能是有人想把它粘下來。”方偉解釋說,因為刻畫巖畫的石皮是一層一層的,可能為了防止在削下石皮的時候巖畫破碎,想盜取巖畫的人用膠先把畫膠住。 大西風溝山頂曾經立過一塊碑:大西風溝巖畫。但當地文管局后來又把碑推倒了,為的是不讓人們輕易找到這些巖畫。“立碑是為了保護,現在把碑推倒,也是為了保護。”還有一次,歸德溝的文管所揭開重重的石頭,說是讓方偉看些好東西。“他們發現了漂亮的巖畫,就用石頭壓住。這也是一種不得已的保護方法。” “賀蘭山巖畫大多分布在荒郊野外,面積很大,保護很困難。”束錫紅也很無奈。雖然賀蘭山巖畫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分布在寧夏36縣20多個巖畫點上的這些古老文物,依然暴露在風沙、烈日和人們的無知、貪婪之下。 “《賀蘭山巖畫》里收錄了一個無頭的老虎。我去拍攝的時候,當地人告訴我他們看到了一只老虎,但我去的時候,頭已經不在了。”方偉認為這是有意破壞,“可能采下來的時候頭碎了,他們就不要身體了。” 對束錫紅來說,要保護這些巖畫,最重要的是提高大家的意識。方偉記得,他有次跟農民進山找巖畫,走錯了路,卻在無意中發現了兩個跳舞的人,讓他十分驚喜。“這是賀蘭山第一次發現這樣跳舞的人的圖案。但旁邊挖發菜的農民說:這有什么稀奇?我們見得多了!他們看待這些巖畫的眼光和我們不一樣,對他們來說,這是無所謂的東西,但對我們來說很珍貴。” 2005年初《大麥地巖畫》出版后,方偉接著就想拍賀蘭山巖畫,“當時我們估計可以出版兩部畫集,現在拍到的巖畫只夠做一冊。”方偉嘆息道。 方偉曾經拍攝的大麥地,如今不斷有人帶回被破壞的消息:“他們告訴我:你拍過的好東西已經沒有了。”對此,方偉的情緒是很復雜的。“我感到幸運,因為我拍攝了很多大麥地和賀蘭山巖畫。但出了書以后,很多東西可能就會消失。” 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訂閱電話: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廣州) 各地郵局訂閱電話:11185 郵發代號:3-21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