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方舟子:非科學與偽科學之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9日 06:57 經濟觀察報
方舟子/文 近日我去了一趟四川,被當地報紙稱之為去“打假”,其實不過是去做幾場講座。第一場因為要順便簽售新出的 《科學成就健康》一書,是在成都的一家民營書店舉行的。組織者事先問我是否愿意在講座之后、簽售之前與本地學者進行一番學術討論,這當然沒有問題。到成都后,看了當地報紙,才知道要來和我討論的“學者”其實是幾名曾在要求取消“偽科學”一詞的公開信上簽名的所謂“民間科學家”,我稱之為“科學妄想家”是也。不由失去了興趣。我不覺得和這些人有對話的基礎和討論的必要,向來主張讓其自生自滅。讓他們好不容易有一個滿足表現欲的機會,其實是不人道的。不過既然討論的消息已經見報,我也不好變卦,只是希望組織者能夠維持好秩序,不要輕信他們“君子之辯”的承諾,因為根據我的經驗和對他們的了解,他們會讓討論會變成控訴、批判大會。 結果場面比我設想的還要混亂。由于現場沒有話筒,變成了嗓門比賽,主持人想要控制局面幾乎是不可能的。“科學妄想家”有組織地來了六個人,其中有的還是當地大學的教師,其最重大的成果是推翻了愛因斯坦相對論,所以就上了臺面。不過最出彩的是臺下的一位,拿著一疊材料,氣乎乎地質問我:“你說我在搞偽科學,你現在就給我指出來,我的論文哪一點錯了?”我好奇地問他是誰,他不回答,只是一再質問我憑什么說他在搞偽科學。事后才知道此人在當地也算是上過報紙的名人,比推翻了愛因斯坦相對論的那位大學教師還偉大,是一位據稱推翻了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發現了“萬有斥力”的天才。 相比之下,代表他們出場的另一位大學教師幾乎可以稱得上是理智冷靜的了。這位文科教授在解釋為何要求取消 “偽科學”一詞時稱,在漢語“偽”字很傷人,一個人一旦被人說成“偽”,這個人就徹底完了。“偽科學”一詞不僅是否定他人的研究成果,更是否定他人的人格。對不符合現在的科學的觀點,說它是非科學、不科學就可以了,不要用“偽科學”一詞傷人云云。 看來這位教授做人很厚道,他關心的不是一個理論的真偽,而是理論提出者的名譽,關心的不是公眾的利益是否被偽科學損害,而是偽科學倡導者是否被言論所傷。對浪費了大量資金的“水變油”、“永動機”之類的騙局,難道我們還要體貼地不好意思稱之為“非科學”? 非科學與偽科學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科學之外的其他東西都可以稱之為非科學,例如文學、藝術、宗教、迷信……它們是非科學,但是并不等于就是偽科學。只有在有人拿非科學的東西來冒充科學時,它才變成了偽科學。例如對中醫理論,我并不首先說它是偽科學,而說它不科學、非科學。做為一個在人類發明科學之前就已經定型的理論體系,當然不可能是科學,否則科學誕生的年代豈不要再上溯上千年。當時不存在真科學,當然也就無所謂偽科學。但是,如果現在有人非要說中醫是科學,那就不要怪被視為是偽科學。所以,讓中醫變成了偽科學的,恰恰是那些捍衛中醫的科學性的人。 這個道理其實很容易明白,卻連大學教授都沒搞通,把兩個不同的概念混為一談,更不要說其他人了。不久前我在一份全國性報紙上讀到一篇宣揚有宗教信仰如何如何好的文章,作者以過來人的語氣懺悔,卻莫名其妙地把我拉來陪綁:“我年少時,是一個狂熱的科學主義者,有著今日方舟子先生的稟性,對所有非科學的事物都抱有憤恨之情。”其意不過是想要暗示我的層次之低,也就是他年少時的水平。但是我自年少至今,都對文學藝術這類非科學的事物很感興趣,何曾憤恨過?天底下非科學的事物多了,我憤恨得過來嗎?甚至對偽科學的東西,我也不是一概憤恨的。只有那些出來招搖撞騙的偽科學,才值得去憤恨。如果只是關起門來自得其樂,也就由它去了。 這次的成都之行有個小插曲。在我的講座開始之前,成都電視臺來采訪我,問了一個問題:“你為什么懷疑杜甫草堂?”原來我很喜歡杜詩這一非科學事物,連帶著杜甫生平這一非科學事物也很感興趣,看過一些考證,知道成都“杜甫草堂”的所在位置不一定是準確的,與杜詩所記并不吻合。接機的記者問我是否計劃去參觀杜甫草堂時,我就順口把這作為不打算去的理由提了出來。沒想到我閑談時的一句話上了報,還有電視臺要來問個究竟。我趕忙澄清說,這不是我個人的看法,而是學術界一直有此一說,而且我認為杜甫草堂的真實地點究竟在哪里并不重要,并沒有想要抹煞成都杜甫草堂公園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的意思,做為詩圣的紀念地,它還是值得敬仰的。據說,當天晚上成都電視臺報道我的活動時,只報道了我對杜甫草堂的看法,而且暗示我傷害了成都人民的感情。 學術問題一旦扯上了“感情”,就變得極為嚇人,讓膽小者為之噤聲。中醫之爭、“偽科學”之爭,也經常有人要來算民族感情賬,其用意也是一樣。能否超出感情,理性地驗證是非真偽,是衡量學術態度的科學與否的一個基本標準。我傷了 “民族感情”?你還傷了我的“科學感情”呢。 學術問題一旦扯上了“感情”,就變得極為嚇人,讓膽小者為之噤聲。能否超出感情,理性地驗證是非真偽,是衡量學術態度的科學與否的一個基本標準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