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互聯網 并不虛擬的世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1日 03:43 第一財經日報
陳陽 周末正在看電影,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問我以前是不是住在哪哪,曾經做過嘛嘛的,一副相交甚深的樣子,以為是久未聯系的朋友,聊了半天,他卻丟下話:“我看了你做的網站,嘿嘿。”然后就不由分說地收了線。 呆了半天,猛然間后背升起股涼意,繼而暗自慶幸,還好咱沒做過什么“壞事”。 可是有人就不這么幸運了,比如去年最火的“銅須門”事件,可憐的“銅須”最后惹上了“江湖追殺令”,所有的個人信息被查了個底朝天,網絡哄客們窮追不舍,把“銅須”逼得走投無路,幾乎要躲起來。 以前都說網絡最好隱藏了,可現在,網絡卻全然像锃亮的鏡子,把什么都照了個無可遁行。 1967年,哈佛大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做了一個著名的連鎖信實驗,從而發現了“六度分隔”現象,即“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而今天,在互聯網時代,在強大的搜索引擎面前,根本就不需要六度,一度就搞定。 “銅須門”事件最后被當事人證實為子虛烏有的調戲,可是哄客們的熱情不減,并由此生發出一個頗為流行的“人肉搜索機”的游戲。想找什么信息,想找什么人,只要發一個帖子,總有專攻搜索技術的高手迎難而上。 現在,互聯網上的海量信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死寂的信息,很少人訪問。可是偶爾還是會有人跑去看看。比如自己的網站是在博客興起前,送免費域名的自主建站,博客興起后就廢棄了,并且自己也刪除了相關信息,可是還是被搜索到。 這個話題可以牽扯到很多,比如商業倫理、隱私的界定、道德的邊界等,毀譽參半。不過我以為可以確定的好處是,互聯網的生存規則正在慢慢建立,讓人知道那并不是完全虛擬的世界。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