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圣誕節不是洪水猛獸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2日 09:32 人民網—江南時報
南京 陸高峰 針對“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熱衷過圣誕節”的情況,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的十位哲學或教育學博士發出聯合署名倡議書,號召網友慎對圣誕節。12月20日下午,新民網分別與北大、人大的博士研究生以及活動的發起人取得聯系,活動發起人王達山對新民網表示,要通過此聯署文章“喚醒國人、抵御西方文化擴張”(見12月21日《新民晚報·新民網》)。 面對“洋節”的洶洶來勢與步步進逼,現在“家節”確實面臨著“式微”的尷尬。為此,一些學者與民間人士,從保護民族文化、抵御外來文化侵略的角度,或者呼吁“拔高”傳統節日,或者呼吁抵制“洋節”。前者如中國人民大學的紀寶成先生兩年前在“首屆中國社會發展政策高層論壇”上疾呼,“增加清明、端午、中秋節為法定節日”,以便“充分發揮傳統節日在今天的作用”,使之“服務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后者則如此次北大、清華,以及人大的幾位博士號召抵制“圣誕節”。其實,不管是人為“拔高”自己的節日,還是“貶低”或“抵制”別人的節日,都有違文化發展規律,也是對自身傳統文化不自信的一種極端表現。 “圣誕節”、“情人節”、“感恩節”等西方節日現在在國內確實存在過熱的情況,這一方面與國人的盲目崇洋意識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洋節”中存在的與“家節”迥然不同的合理性、甚至可以說是先進性的因素有關——西方節日注重精神內涵,而中國傳統節日則過于務實,國人過節的方式更是“唯物主義”,缺少激情浪漫。想想,從端午節、中秋節到春節,哪一個節日不是與吃喝有關?有的現在還與請客送禮等腐敗因素有關。這些習慣的形成,當然與中國早期農業社會中物質匱乏,以致豐衣足食、吃飽喝足成為祖先生存第一要務有關。但是,在現在人們物質生活已經取得基本滿足,而對精神生活的要求卻日益增加的情況下,傳統節日的內涵和國人過傳統節日的方式卻沒有“與時俱進”,仍然停留在“原始”狀態,甚至逆向發展了一些糟粕的東西,如腐敗和迷信。相反,西方節日大都是在物質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從感恩、浪漫、狂歡等精神因素出發發展起來的,這在當今物質相對繁榮的世界里當然有它的生命力與合理性了。 盲目地排斥外來文化或者人為地夸大自身文化都是有違文化發展規律,有礙文化發展進步的。日本韓國的一些節日其實都是從中國古代移植過去的,有的一直保留至今。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其自身文化和經濟的發展,更沒有影響其國家的強盛與民族的復興。 對于國人對“圣誕節”等洋節的“追捧”完全沒有必要進行人為的抵制,更不能粗暴“棒殺”。由于中國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閉關自守,對西方文化不甚了解,在打開國門后對西方節日文化的一下子涌入缺少心理適應和前期免疫,當前出現的短時期內的過度沉溺心理與缺少理性的過度擁抱,正是類似一種人在饑渴后的“過度補償”,沒有必要大驚小怪。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