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中國應該放棄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6日 04:38 中國經營報
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 華民 針對目前城鄉及東西部之間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我們的基本對策是,轉移投資和支付。但是,采取這樣的做法顯然是缺乏效率的:第一,大規模的收入再分配可能會危及整個社會財富創造機制,而數量微小的收入再分配又無法有效解決問題;第二,把中國有限的資本投向缺乏貿易機會的內陸地區和報酬遞減的鄉村地區,會造成巨大的效率損失。 問題出現在對不平衡產生根源的認識上。我們知道,在傳統的農業社會,經濟增長極其緩慢,并且在空間上也是極為分散的,農業社會中的城市主要是政治行政中心,基本上沒有生產功能。 自從進入工業化時代以后,不僅經濟增長的速度大大加快,經濟增長的空間分布也越來越集中,這是因為工業活動不再以土地為勞動對象,且具有農業生產活動所沒有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以致必須在空間上加以集中。因此,工業革命以后,經濟增長就再也不可能平衡地分布在一個國家、乃至世界的所有空間上了。換句話說,在工業化時代,假如人們還想要去追求經濟增長在空間上的平衡,必定是徒勞的,因為這樣做違背客觀的經濟規律。 如果我們把問題的討論從封閉經濟轉向開放經濟,那么,我們就會發現,在國際貿易的經濟地理效應作用下,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動會高密度地集中在貿易成本最低的區域,比如沿海與同他國相鄰的邊界地區。這種由地理因素所造成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是每一個參與國際分工與貿易的開放經濟國家都無法避免的事情。 正因為此,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與開放,中國經濟在空間上的分布幾乎完全是按照這樣的規律而發展的。首先,作為中國經濟增長中心的工業化城市,與仍然為傳統農業占據著主導地位的鄉村,增長差距越來越大;其次,有機會參與國際貿易的東部沿海地區(即貿易的運輸成本較低的地區)與那些運輸成本很高、從而沒有機會參與國際貿易的內陸地區的增長差距越拉越大。面對這樣兩個問題,我們究竟應當采取怎樣的應對方法才是正確的呢? 比較可行的方法是:放棄追求地區平衡增長的想法,通過自由的人口流動來實現不同地區之間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美國最近的一項最新調查發現,旅居美國的外國移民每年匯往祖籍國的款項在快速增加,僅2005年就有約450億美元匯往拉美國家。美洲開發銀行最新對在美國工作的拉美移民的調查發現,拉美國家每年從外國接收的移民匯款高達600億美元,其中450億美元來自美國,比2004年的300億美元猛增五成。所有這些數字表明,人口自由流動是有利于收入再分配的,也是有利于那些沒有發展機會的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分享高增長國家和地區的收入的。 我們同樣有理由相信,通過人口流動,中國走加快城市工業化與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貿易的發展道路,或許可以比采取現有的發展方法獲得更加有效的增長和更加均等收入的分配。 華民,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世界經濟與國際經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1996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