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全球失衡的中國誘因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 15:30 《財經文摘》
產能過剩在許多關鍵行業表現十分突出,比如鋼鐵、汽車、水泥、房地產等 “全球投資不足”,著名經濟學家說,“貨幣正處于一系列危機中,過去十年來,由于投資巨大,導致一系列危機爆發,比如日本金融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拉美危機,以及最近的IT泡沫。自此,投資急劇下降,只有謹慎恢復。” 這并非馬克思經濟學對生產過剩的描述,而是最近新上任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科學家Raghuram Rajan的結論。他作出這個結論已經1年了,事實上,問題還在積累。全球經濟過剩使企業獲利能力下降,導致全球經濟增長受到嚴重挫傷。過去幾年里,歐洲GDP平均增幅僅1.45%。同時,全球需求并沒有隨生產能力同比擴張。如果投資在將來不發生大的變化,全球經濟將趨于停滯最終走向衰退。 然而,中國和美國的強勁增長使這個趨勢得到緩解。但這兩個國家的增長狀況似乎并不是十分健康,彼此有很強的依賴性——甚至可能成為危機爆發的催化劑。美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中心和危機中心的事實已廣為人知,而中國在危機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卻還是一個新的問題。依據政治經濟學家Ho-Fung Hung的分析,中國經濟正與世界融為一體,中國經濟的發展也是我們這一時代全球化的偉大成果之一。但是,不要忘記,中國正成為導致全球資本主義經濟過剩危機的重要原因。 中國與生產過剩 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年均8%-10%的增長率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中國龐大的進口需求,使日本在2003年結束了長達10年的經濟停滯。相對中國對資本和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需求,日本的出口增長了44%,增長的絕對數字為660億美元。中國也成為亞洲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日本占據的份額則由20%降到10%。中國正成為臺灣地區和菲律賓出口增長的主要推動者,也是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的主要進口國。 同時,中國也成為全球生產過剩的重要原因。由于生產性資本供應過剩,許多亞洲國家投資急劇下滑,特別是日本和其他東南亞國家,而中國的投資卻在以十分危險的速度繼續擴張。盡管中國也像日本和美國,以及中國的外圍國家比如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那樣存在設備和勞動力利用問題,但由于投資體制缺陷,中國的投資很難在決策失敗蒙受損失后而謹慎起來。中國產業能力擴張十分顯著,但卻不具備其他國家對投資的消化能力,同時,中國國內市場對于自身產出的吸收能力也十分有限。 過度投資的犧牲品 過度投資的重要參與者是跨國資本。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跨國集團將中國視為可以開發的最后國度,跨國集團認為,中國無限的市場能力能夠無止境地吸收投資,會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利潤。然而,由于中國對貿易和投資進行了政策限制,跨國公司不得不取消外購,將生產工藝布置在中國國內。分析家們將這種現象稱為“內在過剩”。盡管跨國公司依據中國的政策結束了在中國的過度投資,但由此建立起來的生產能力卻超過了中國甚至世界其他地區的消費需求。 新千年之交,無限市場的開發之夢已經破滅,外國企業并沒有完全實現將新式產品賣給中國消費者的初衷,卻使中國成為全球市場制造基地,同時還享受到中國巨大廉價勞動力帶來的好處。具有這種感受的典型企業是荷蘭飛利浦公司。飛利浦公司在中國有23家工廠,生產價值50億美元的產品,但其中三分之二被出口銷售到其他國家。 產能過剩的另一大原因是中國地方政府投資膨脹和對所謂關鍵行業的扶持。而這些努力常常得到“地方政府很好的規劃和執行”,Ho-Fung Hung提到,“這些措施加在一起……導致地區間無序競爭,使過剩的生產能力和基礎設施難以協調!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過剩產能在許多關鍵產業表現十分突出,比如鋼鐵、汽車、水泥、房地產等,中國產業部門中超過75%是由過剩產能拉動生產能力的,據統計,2005年中國GDP的40%-50%有過產能過剩的經歷。中國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計劃,到2010年,汽車生產能力在市場能夠吸納的前提下將擴張一倍。如果中國政府的統計數據可信的話,獲利能力下降并非是一種低估:Hung指出,2005年,中國全部企業的利潤增長水平下降了一半,完全虧損的企業急劇增長57.6%。 低工資策略 中國政府可以通過調整收入政策和財富分配的辦法增加人民的購買能力,進而減輕產能過剩的壓力。這種做法意味著降低經濟增長率,但對中國國內甚至全球穩定都有好處。這些建議被中國新左派知識分子和政策分析人員提出,然而,中國政府制定政策還是基于利用廉價勞動力占領世界市場的老思路。中國有13億人口,據估計,其中7億生活在農村,平均年收入僅285美元,這批農村地區的廉價勞動力儲備使中國內外資企業能夠將工資壓到很低的水平。 Hung認為,如果中國收入調節手段失效,低工資策略“將不利于有助經濟擴張和投資飛躍的消費增長”。換句話說,全球產能過剩將由于中國向增長緩慢的世界其他地區傾銷工業產品而變得更糟。 惡性循環 中國商品與美國消費比起來,就像是希望從另一方解脫束縛的囚犯,而不是彼此間的聯系。這種關系現在正形成惡性循環。一方面,刺激中國危險增長的過剩產品需要美國消費者埋單,另一方面,美國依賴中國的高消費率在過去十年里美國積累起來的龐大貿易赤字基礎上繼續增加,由此形成的貿易赤字已高達萬億美元。 IMF經濟學家Rajan說,這種關系是“無法持久”的。美國和IMF都對“國際宏觀經濟失衡”進行了譴責,并呼吁中國重估人民幣幣值,減少對美貿易赤字。但中國不可能放棄其廉價的貨幣政策。由于具備廉價勞動力優勢,廉價貨幣政策成為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的重要原因。為支持自己的經濟增長,使中產階級不至于反對,美國現在對中國施加的壓力其實也并不大。 IMF將問題歸結為“經濟整體失衡”。但事實上卻是產能過剩危機的表現。由于中國工廠和美國消費者的聯合作用,這場危機可能越發深重。 作者:Walden Bello 出處:美國《外交政策聚焦》2006年10月30日 編譯:羅岳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