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查詢:

從曼谷到北京:當代唐人藝術空間的野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1日 22:30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楊吟 北京報道 7月剛在北京798藝術中心落戶的當代唐人藝術空間,目前已經舉辦了2個頗有影響的群展,參展藝術家名單囊括了林明泓、鄭國谷、曹斐等當代藝術界最熱門的名字。除此之外,他們還支持了9月15號開幕的利物浦雙年展中國館,負責藝術家的接待以及雙年展中國館圖錄的印制;作為即將在北京農展館舉行的“藝術北京”的主題展的主辦方,當代唐人空間將配合策展人皮力,提供多件藝術作品。

  “當代唐人”的老板鄭林是學當代水墨出身的,畢業之后還正兒八經地參加過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一些群展,不過那已經是1987年的事了。后來鄭林下了海,做起了生意,為的是“能夠掙點錢來支持自己的藝術創作”,和那個時代所有為了實現理想而下海經商的青年一樣,鄭林一猛子扎進海里去,10年都沒能回了頭。1997年,看到國內的生意越來越難做,鄭林只身來到了曼谷,卻正好趕上亞洲金融風暴,原本想做物流的他,只好再次撿起了老本行,開上了畫廊,好在上學的時候,認識一些國內的畫家,他的畫廊就以經營中國藝術作品為主,為的只是“先穩定下來再說”。這就是當代唐人空間的誕生背景。

  又是一個10年,當代唐人空間在曼谷“穩定”地做出了名,鄭林也慢慢把畫廊定位在了經營最前衛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上,和海內外策展人一起,做了一些在當地十分有影響的展覽活動。畫廊經營得有聲有色,鄭林當然不想只局限在泰國,“做中國當代藝術還是要在中國。如果不來北京的話,在海外做中國當代藝術遲早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于是就有了位于北京798藝術區的當代唐人空間的開放。來得很巧,這個空間所在地,原本是中央美院雕塑系的一個工作室,由于798的地價越來越高,原來的工作室已經無法再負擔飛漲的

房價,正準備撤離,鄭林便接下了這個地盤,請臺灣設計師設計內部結構,挑高12米的空間,一樓被分為一個大展廳和三個小展廳,可以勝任5至10人的群展和一些個展,二樓、三樓成為了畫廊團隊的工作地。

  從開幕展“剩余價值”開始,到正在進行中的“積累——廣東快車下一站”,北京當代唐人空間自打一開始,就攥緊了“學術”牌,“有了現在的學術的定位,才能有未來的商業價值,這是很明確的事情。”鄭林自信地講道,“因此我們目前的考慮,不是從盈利出發,而是學術定位和參展藝術家的水準是否夠資格這兩方面。”話雖這么說,但是畫廊的開幕展“剩余價值”卻賣得非常好,林明泓那么宏大的一件裝置作品,費了十幾個工人20多天的時間和藝術家在場地內現場制作,已經被北京的一位收藏家買了單,據說這件作品還會出現在十一期間的“藝術北京”現場。

  鄭林到底是個生意人,談到畫廊的運營,他給我們算了一筆簡單的賬:“公司運作的資金是2000萬,在這2000萬資金里,1000萬做收藏,500萬用來做常規的展覽活動,另外500萬是和藝術家做一些包裝和運作。收藏在合適的時候也會釋放出來,作品展覽以后也是在市場上賣的,因此所有的資金都是滾動發展的。”雖然北京的畫廊第一筆資金投入力度不小,但鄭林看得更長遠:“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到今天的程度,真正有商業運作的時間并不長,很多小的畫廊已經拉不到好的作品了,拍賣公司也面臨著重新洗牌的危機。如果畫廊、藝術空間不能改變自己的方向,就面臨著被洗牌的危機。因此我們一定要先給自己一個學術的定位,這是我們將來的資源。”

  鄭林的信心也許還來自當代唐人已經做過的這兩次展覽,單看出席開幕酒會的客人,叫得上名叫不上名的藝術家們紛紛前來捧場,社會各界奇裝異服的人士擠滿了本來很空曠的空間,好不熱鬧。“剩余價值”和“積累”,許是巧合,兩個展覽的名字起得十分“資本主義”,經過了在曼谷的“積累”,唐人空間在北京是否將真正獲得“剩余價值”?再過一個10年也許將不再是個問題。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