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查詢:

蘇南模式下的環境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 07:15 人民網—人民日報

  吳焰

  因為麻建國的一番“痛定思痛”,讓我們多了一次審視蘇南模式的機會。

  這位無錫市副市長,幾天前在一次會議上坦言:作為“蘇南模式”開創者之一的無錫,其未來的5年規劃,都“建立在對過去發展所導致的嚴重污染痛定思痛的基礎上”。

  對“蘇南模式”的反思,近年來一直不斷。不過,大多集中在對其外向型經濟模式引發的“內生機制薄弱”上,很少涉及環境。相反,蘇南城市的環境指標、宜居指數,在全國城市中都名列前茅。

  蘇南地區領導的這番自省,提醒人們:在越來越強調科學發展的今天,如何認識“蘇南模式”中尚未被注意到的環境代價。

  現下的蘇南乃至

長三角地區,擺著一個“心臟之痛”——太湖流域。

  就經濟水平而言,太湖流域現在是全球第十九大經濟區域,人均GDP也相當于中國平均水平的近5倍,但是,本該在2000年實現“水清”目標的太湖,直到今天,達標仍是“水中之月”。

  “久治仍污”確有不少客觀因素,但根子還是:在GDP至上情結下,讓環境、資源有意無意做出犧牲。

  好在,這個“痛”獲得了大家的“思”,也有了蘇南地區先行一步的修正。舉一反三,另一些“隱痛”,似乎也應當同樣注意到。

  比如,以電子制造業為代表的“高科技”,就掩蓋著一個巨大的環境陷阱。

  一般認為,高科技意味著低污染,但是否低到足以安心的地步?未必。硅谷的技術含量夠高吧,但美國的“硅谷有毒物質聯盟”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頻頻示警:在硅谷中心地區圣克拉拉縣,出現了比美國任何縣區都多的大型廢物垃圾場,還造成了150多處地下水污染以及更多有毒物質。

  警告其實近在咫尺。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最近重點測試了蘇南的土壤后,發現有16種多環芳烴類物質、100多種多氯聯苯,以及10余種其他毒性更強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污染物主要來源,正是越來越多的林立于長三角地區的那些電子廠。

  組裝一臺電腦,與制作一雙鞋的技術含量、附加值,其實并無高下之分。不過,制鞋的污染一目了然,電子污染乃至高科技污染,卻有易被麻痹之嫌。

  而蘇南“江南水鄉”、“魚米之鄉”的消逝,則可能是更大的“環境”之憂。

  工業化與城市化,是社會發展的階段性必然選擇,也是蘇南今日輝煌所在。但是,當農民變換身份、稻香蛙鳴變成推土機、起吊機,延續千年的“魚米之鄉”成了“世界工廠”時,是否有人意識到:建成一座現代工業重鎮,也許只需要二三十年時間,但小橋流水的江南鄉鎮所特有的文化內涵的形成,卻是由千百年歷史積淀而成。這“自然環境”之外,“人文環境”的代價是否也值得深思?

  更何況,一些科學家已經呼吁,“魚米之鄉”本是適合于長三角濕地生態系統的。如果完全工業化,也許日后人們不得不用更大的精力,來應付地面的沉降,城市熱島效應的增強,飲用水的變質。

  對蘇南來說,能夠直面“思”以往之“痛”,這是幸事。不過,人們更希望的是如何盡可能地防止未來之“痛”。希望,這成為“新蘇南模式”中即將注入的另一個閃光點。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