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慎用數據與社會責任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0日 00:16 中國經營報

  江西 彭興庭

  在全國政協“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專題協商會上,全國政協常委張濤指出,每年國家統計的數萬項科研“成果”中,90%以上無實際價值。

  追根溯源,這一數據來源于教育部前兩年部署的一項研究課題。當時,給出的結論是這樣的,由于受到“缺乏內在動力機制、缺乏外在經濟載體和社會投資機制不暢”等三大瓶頸的制約,我國高校雖然每年取得6000項至8000項科技成果,但實現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還不到10%。這個結論與全國政協常委張濤的“科研成果90%無實際價值”有著天壤之別。“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不到10%”,這一數據的著力點是在考察“為什么許多有價值的成果沒利用起來”。

  相比,張濤委員為了支撐他的觀點,則將這90%沒利用起來的科研成果全部斥之為沒實際價值的“垃圾”,這樣的理解顯然大錯特錯,不但誤導了讀者,說得不好聽一點,也構成了對科技界的“誹謗”。學術界是有許多不好的現象存在,但是,通過曲解一組數據來達到結果的論證,這不免有些牽強附會,甚至強詞奪理。

  諸如此類的“謬誤”絕不是個別現象。經濟學者王則柯曾寫過一篇《有趣的“平均數”渲染》,其中提到這么一個例子,某報報道,“北京近六成居民收入低于全市平均線,貧富差距繼續拉大”。事實上,當今世界,沒有哪個地方低于平均線的居民不在六成以上,即使瑞典、挪威概莫能外。六成或六成以上居民收入低于平均線,這本是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普遍規律,怎么在中國,就能得出“貧富差距繼續擴大的”結論呢?由此,王則柯進一步指出,“在論述重大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時候,慎用文字應該是社會責任心的一個標記”。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