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不支持Flash
|
|
|
潘石屹:我是房地產界的章子怡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 14:05 南方周末
□本報記者 戴敦峰 潘石屹可能不是最大的房地產商,但絕對算是名氣最大的之一。他的名氣與他的“秀”緊密相關。他的博客點擊逾千萬,并集結成冊;他拍照片,并出過個人攝影集;他演過電影;他的名字和笑臉頻繁出現于媒體;他還把自己作為形象代言人,印在戶外廣告牌上。 “作秀”的背后,是怎樣的一個商人?他的“秀”,又是出于何樣的動機? 用笑臉面對一切 7月15日下午,剛剛走下從倫敦飛抵北京的飛機,潘石屹就直接趕到新開盤的“朝外SOHO”的樣板間。他笑容可掬地與在場的記者一一握手,然后遞上名片。 “你上次已經給過我名片了。”一位記者提醒他。 “哦,真是不好意思,我剛下飛機,現在頭還昏著呢。”潘石屹忙賠不是,滿臉笑得很乖。 潘石屹的笑臉或許比他的名字更讓人印象深刻。在五顏六色的SOHO現代城上有一塊巨大的戶外廣告牌,戴著黑邊工藝眼鏡的潘石屹,以標志性的笑容注視著所有過往行人。 “潘石屹說話時總是笑嘻嘻的,沒有架子。”京城一位房地產記者說。 即使被問到“雙規(guī)”傳聞時,潘石屹仍然笑意盈盈。“關于我被‘雙規(guī)’的消息,我至少聽到過15個版本。”他聽到的15個版本中傳得最活靈活現的一個是,高層領導在會議上拍案而起,下令:“把潘石屹抓起來!” 6月中旬首創(chuàng)置業(yè)董事長劉曉光遭調查,有傳聞稱潘石屹也被“雙規(guī)”。 有一天,甚至有銀行工作人員把電話打給潘石屹的財務總監(jiān):“聽權威部門說潘石屹被抓。你到他辦公室看一看,有沒有人。” 潘石屹哭笑不得,“現在的人不干正經事,就忙著傳謠言。”只有曾經與他一起在海南打拼過的王功權不相信:“潘石屹肯定不會被雙規(guī),因為他不是黨員。” 潘石屹說,還是王功權的政策水平高。 不出頭,不說話,不升價 雙規(guī)雖然只是傳言,但7月的北京房地產圈卻暗中流傳著“三不原則”:不出頭,不說話,不升價。 被稱作“任大炮”的華遠總經理任志強從6月2日之后就停止在博客上談論中央的房地產政策,一向喜歡說話的潘石屹也很少在公開場合談論這個話題,甚至在自己的博客上也三緘其口,轉而大談“大英博物館,牙齒矯正器和齊達內”之類的風月。 有人認為,讓開發(fā)商從公眾輿論里消失有利于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fā)展,有利于宏觀調控。 7月18日,潘石屹前往山西太原參加一個房地產論壇,在首都機場邂逅建設部一位官員。 “你看你們最近不說話不是挺好?”這位負責人對潘說。 潘石屹連連點頭稱是。 就在一天前,潘石屹在博客上寫了一篇文章叫做《對說話方式的小結》:第一種是說真話;第二種是不說話;第三種是說假話。 十幾萬元做出大宣傳 潘石屹每次經過機場書店的時候,都要看一眼書架上有沒有那本《潘石屹的博客》。 潘石屹的博客已經有超過1000萬的點擊量,如今的日點擊量在10萬左右,“快趕上一張日報的發(fā)行量了吧?”他的語氣里不無自豪。 也有人懷疑那些文章是有人代筆:他哪有那么多時間寫博客? “我走到哪里都會帶著一個本子,想到什么就立刻記下來。”潘石屹自稱每天花半個小時寫博客,然后用半個小時修改兩遍,再發(fā)到網上去。 在倫敦度假時,夫人張欣發(fā)現潘石屹每天早上都要在洗手間里呆半個小時,并且和家人打招呼:“不要打擾我。”張欣靠近一聽,原來潘石屹正用電話給秘書口述博客內容,讓秘書打出來發(fā)到網上去。 “在博客上和網友交流很有意思。”潘石屹說,你的文章一出來,就會有很多人來搶著第一個回帖,會有很多人馬上對文章提出意見,有批評的,有贊同的。“這是一種完全開放式的交流。” 博客里,潘對他在倫敦的經歷津津樂道,“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和倫敦市長一起聊天的。” 潘石屹喜歡用紙和筆寫博客,再交給打字員錄入電腦。“把這些手稿留下來,以后沒事自己翻翻挺有意思,說不定還可以出書呢。” 的確有出版社主動找上門來把潘石屹的博客印刷出版,28.8萬字,26塊錢一本。但他沒要版稅。 一個下屬給他算了筆賬:如果按照10%的版稅計算,一本書就是2.6元,現在銷售了近5萬冊,“這十幾萬的版稅都白送給出版社啦”。 “十幾萬做了這么大宣傳,挺合算的。”潘石屹說。 吸取克林頓的教訓 潘石屹初入北京房地產市場就經歷了兩次重大危機,但潘石屹卻把危機轉換成對自己的樓盤的宣傳。 “潘石屹的確是個太極高手,懂得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目睹過這兩次危機的一位房地產商如此評價。 1999年8月,SOHO現代城的23名銷售員被競爭對手用20萬的高薪一夜挖走。 “是忍一忍還是找媒體出口氣?”潘石屹躲在懷柔想了一個晚上。媒體的朋友都勸他:“家丑不可外揚。” 第二天晚上,潘聽說對方還要找媒體來開新聞發(fā)布會,說現代城已經不行了,總經理也要跑。 “這對我是個刺激。”潘石屹說。 此前,潘石屹仔細了解過1997年克林頓性丑聞事件中的媒體報道。這給了他一個啟示:“對待媒體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坦誠。只要你拿出足夠的坦誠,媒體和社會公眾就會理解你。” 所以1999年遇到挖人事件時,潘石屹第一個想到的是:“一定要對大家說清楚,告訴媒體真相,不能讓他們通過新聞發(fā)布會對我造謠。” 于是潘石屹連夜寫了一封信,題目叫做《現代城的四名銷售副總監(jiān)被高薪挖跑了》。第二天,幾家京城有影響力的媒體都以半個版廣告的形式刊登這信。 這件事引起軒然大波,中央電視臺等多個媒體紛紛關注,現代城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北京最知名的樓盤,1999年銷售額達到18億元人民幣。 精明的“二道販子” 第二次近乎致命的一擊來自另一位房地產“大佬”任志強。 2000年2月,潘石屹邀請華遠總經理任志強參觀了SOHO現代城的樣板間。任志強從專業(yè)角度詢問了許多細節(jié)問題,并當面提出了一大堆建議和意見,然后離開了現代城。 任志強寫了封長信,題為《朋友之間的交流——潘總請我看現代城樣板間》。任從概念到技術一一批判了現代城,字字鋒芒,招招見血。“這種物業(yè)類型辦公不像辦公,居住不像居住,屬于非牛非馬的怪胎,設計上也就是三分的草稿想法;從技術方面,采光、通風、安全、隱私、能源樣樣有問題。”其結論是:長安街旁邊不應該有這種東西,最好馬上炸掉! 潘石屹看完信非常緊張,立即召集有關負責人和專家開會,對任志強提出的問題逐一咨詢研究,接著他給任志強寫了回信《創(chuàng)新是需要勇氣的——“二道販子”給“菜農”的回信》。信中除了就任志強提出的問題逐一進行技術方面的答復外,主題卻稍作偏離,大談創(chuàng)新問題。 幾天后,潘石屹經過認真權衡,抓緊時間印發(fā)了一期客戶通訊,將這兩封信率先捅向公眾。 3月初,兩家報紙同時以大版面刊登了這兩封信,潘任之爭被正式推向社會。現代城的業(yè)主也很關注這次爭論,有的業(yè)主甚至還直接給任志強寫信,加入到爭論中來。一時間,SOHO又一次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 當熱鬧的討論結束的時候,SOHO也基本售罄。潘石屹卻沒閑著,他把這次批判SOHO現代城的重點文章言論都收集起來,集結成書,取名《SOHO現代城批判》。先是作為樓書免費發(fā)放,后來被書商看中,成為公開發(fā)行的正式出版物。 “但凡樓書都是吹得天花亂墜的,有誰見過批評自己樓盤的么?”一位前SOHO中國的員工說,潘石屹反其道而行之,“這就是宣傳。” 任志強信中提到的一個比喻日后成為這兩人形象的寫照:華遠乃至任志強像個勤勤懇懇的“菜農”,只知道辛苦耕作,而缺少和媒體的交流;而潘石屹就像個精明的“二道販子”,總能把本來是蔬菜的西紅柿賣出水果的價錢。 “公司的唐老鴨” 從2001年開始,潘石屹改變了宣傳策略:跳出房地產媒體圈,開始主攻大眾傳媒。原本打算給企業(yè)設計一套形象標識的潘石屹決定,就由自己來做SOHO中國的形象代言人。“我就是公司的LOGO,就是公司的唐老鴨和米老鼠。” 于是就有了SOHO現代城和建外SOHO巨幅戶外廣告牌上微笑的潘石屹。 潘石屹從不放棄任何向媒體“推廣自己”的機會。“只要你約采訪,基本上都能成功。”一位房地產記者說。 用潘石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像祥林嫂一樣,一遍又一遍講述自己的童年往事、創(chuàng)業(yè)史、人生觀、世界觀、財富觀、地產觀、藝術觀、熱門話題等等”。 2006年情人節(jié)前夕,潘石屹和梅婷主演的電影《阿司匹林》在北京首映,發(fā)布會地點選在了尚未竣工的朝外SOHO的售樓大廳內。一口甘肅天水口音的潘石屹在電影中扮演一位美國海歸,這遭到妻子張欣的嘲笑“明明是一土鱉,非要冒充海龜。” “我實在不適合演電影,要在鏡頭面前說別人的話,光臺詞就背不下來。”潘石屹回憶說,最后一次拍攝的時候,有一頁紙的臺詞要背,背了一兩個小時都沒背下來。“最后別人出個主意,萬一要不行了,就把這張紙貼到梅婷的臉上,我就照著念一遍。” 潘石屹的電影顯然沒有他的房子那么好賣。潘石屹的一位朋友開玩笑說:“今年情人節(jié)期間最傻的事就是看潘石屹的《阿司匹林》,比這更傻的是自己買票去電影院看。” 但潘石屹在意的顯然不是票房收入。“我沒聽到一個人說(電影)好,也沒聽到一個人說壞,連罵的聲音都沒有。”潘石屹說,“做事情做得這樣平淡,真是遺憾。” “無論潘石屹出書也好,寫博客也好,拍電影也好,一切‘作秀’歸根到底都是為了賣房子在作宣傳。”京城一位資深房地產媒體人士這樣評論他。 據潘石屹提供的數據,SOHO中國用于宣傳推廣的費用不到每個項目的千分之七。而一般大型樓盤用于此方面的費用為百分之三左右,南方的一些樓盤甚至達到百分之五。 “潘石屹的個人品牌和SOHO中國的公司品牌已經合為一體了,潘石屹就是SOHO中國,SOHO中國就是潘石屹。”這位媒體人士說,“這是潘石屹的聰明之處,但也正是危險之處——他必須時刻保持自己良好的公眾形象,不能有分毫閃失。” 2002年,劉曉慶因偷稅漏稅被捕。潘石屹立即讓公司財務部門審核數據,向媒體和社會公開了SOHO中國的納稅額:3.75億元,以示清白。 有人批評他:“一個房地產商干嗎這么上竄下跳,像是‘小燕子’一樣。” 潘石屹回應說:“我不是‘小燕子’,我是章子怡。” 一位曾在潘石屹身邊工作過的人說,“你可以不喜歡他,但你不能不承認他的成功;你可以認為他的房子一塌糊涂,但你不能不承認他都賣出去了。” 43歲的潘石屹正笑容滿面地走在明星房地產商之路上。 (蘇文先生為本文采寫提供幫助,特此致謝)
【發(fā)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