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不支持Flash
|
|
|
誰說藥品質量不是監督出來的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 08:07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姜素芬 “齊二藥”制售假藥案和安徽華源“欣弗”事件,嚴重損害了公眾的生命安全,藥監部門被批評為“甩手掌柜”。就此,安徽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劉自林認為,藥監部門并不能杜絕藥品問題的發生,藥品質量不是監督出來的,而是生產出來的。 藥品質量真的不是監督出來的嗎?公眾的看法正好相反。藥監部門的嚴格監督,恰是促使藥品生產企業強化質量管理的一個重要前提。經驗告訴我們,企業的自覺永遠是靠不住的,逐利是企業的唯一目的。只有當監管部門盡職盡責,對企業嚴格監督的時候,企業才會出于對風險的規避而重視產品質量。這應該是一個常識。如果僅靠企業的自覺就能確保質量沒有任何問題,監管部門存在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事實上,在兩起藥品事件中,藥監部門都難辭其咎。隨著對“欣弗”事件調查的深入,人們了解到了越來越多的真相。 據《中國經營報》報道,輸液劑中最致命的問題往往出自“相關雜質”,但在相關雜質的檢驗中,國家藥監局只含糊地規定,其色譜圖中雜質出峰的面積之和不得大于總峰面積8.0%,至于不允許含有什么雜質?具體的各種雜質檢測標準是什么?各種雜質的最大限量又是多少?完全沒有規定;抗生素的滅菌工藝,各個藥廠的標準五花八門,到底哪種滅菌工藝最適合?國家藥監局至今沒有拿出一個統一的標準出來。這些難道不是監管者的責任嗎? 更重要的是,出于安全因素考慮,國外根本就沒有批準過克林霉素的輸液劑型,而我國藥監局卻一直在發放這類藥的新藥注冊證書。藥監部門為什么熱衷于發放新藥注冊證書而監管一再出現漏洞?利益因素至少是不能忽略的。據悉,僅2004一年,藥監局便受理了10009種新藥報批,而同期美國藥監局只受理新藥報批148種。全國人大代表許愛娥指出:“按照正常程序,一、二類新藥審批總費用是4.8萬元,批文評審通過至少需要5年。但目前,一些新藥批文的速度從一個星期到幾個月不等,批文價格低則數百萬元,高則上千萬元。我認為,藥品主管部門少數官員腐敗正是藥品價格虛高的總源頭。” 知道了這一點,藥監部門連續有高官被雙規也就不難理解了。監管者深陷利益當中而無暇將精力放在監管方面,是導致監管有名無實的根源性原因之一。由于監管缺位,完全以逐利為目的的企業就會本能地選擇降低成本的做法,“齊二藥”制售假藥案和“欣弗”事件都是這樣導致的。 在事故面前,有關部門不僅不反省自身問題,反而拿出“藥品質量不是監督出來的,而是生產出來的”說法為自己辯解,難免令公眾反感和失望。公眾的擔心在于,倘若藥監部門不能正視自己的問題,不能盡快擔負起監管的責任,類似于“齊二藥”和“欣弗”這樣的惡性事件,就可能再次重演。 企業的自覺靠不住,藥監部門的自覺也同樣靠不住,必須有嚴厲的問責制度對其進行鞭策。但在“齊二藥”事件中,“藥監局對齊二藥藥品生產質量安全監管流于形式”,相關責任人也僅僅是受到行政處分,這種處理很難對監管部門造成持久的威懾作用。只有對藥監部門的失職乃至瀆職行為依法進行懲處,才能迫使其認真履行職責,對公眾的生命和健康負責。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