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著力點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 06:59 人民網—人民日報
任德新 楊鵬程 社會保障是國家為了預防或化解某些社會經濟風險,向社會成員提供物質幫助和相關服務的各種制度和政策的總和。社會保障既是市場經濟平穩運行的制度基礎,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制度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重要意義 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實現社會利益和諧共享。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競爭必然導致優勝劣汰,致使部分社會成員生活相對比較困難。社會保障制度秉持社會公平和正義理念,具有社會再分配功能,能夠彌補市場失靈和缺陷,為困難群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從而使全體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促進全體社會成員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保證社會結構和諧轉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步伐加快,社會階層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同時,我國人口結構也出現重要變化,老齡化社會迅速到來。這些情況導致社會利益關系日趨復雜,利益矛盾增多。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能夠協調各社會階層的利益關系,緩解社會結構轉型所引發的各種矛盾和沖突,促進社會結構和諧轉型。 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促進社會成員和諧共處。社會保障事業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產物,也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由社會成員繳納部分收入所得而形成的社會保障基金,折射出社會成員風險共擔、互濟互信的道德風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和物質基礎。建立健全利益協調和共享機制,有助于營造誠信友愛、和諧共處的社會氛圍,增強社會凝聚力,促進社會穩定。 工作重點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大力發展社會保障事業,健全和完善廣覆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十分重要和緊迫。為此,應著力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完善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穩妥發展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發展社會救助制度和社會捐助制度,切實幫助城鄉困難群體解決生活難題,實現“先富”群體與“后富”群體的利益和諧。 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業結構的新變化,采取分類分層保障的方法,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盡快將非公有制經濟就業人員、非正規部門就業人員、自主創業者等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傳統就業群體與新型就業群體的利益和諧。 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適應城鎮化步伐加快的需要,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維護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權益,改變農村社會保障發展嚴重滯后的局面,使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積極解決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工和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缺失問題,實現城鄉利益關系的和諧。 加強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拓展和擴大養老保障資金籌資渠道,確保養老保障資金增加和增值,防范和化解“未富先老”帶來的沉重養老負擔,促進養老保障體系平穩運行,實現代際利益關系的和諧。 積極改革和發展醫療保障制度。擴大城鎮醫療保障的覆蓋面,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建設,逐步建立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切實解決城鄉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有效化解人民群眾的疾病風險,促進醫患關系的和諧。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