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寧
該是著手解決收入分配不公的時候了。這是中央政府的決策,更是廣大百姓的殷切期盼。而形象例證這一需求的“即時新聞”也有兩條:
其一,美國“股神”巴菲特捐資370億美元用于慈善基金,理由是“把巨額財富留給
子女,會讓其失去向上的動力,也不利于社會的平等觀念”。而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則在更早時便宣布將在今年8月后不再主理“微軟朝政”,而全身心投入慈善事業回饋社會,因為他知道,巨額財富“不僅是巨大的權利,而且也是巨大的責任”。
這便是美國首富的“財富價值觀”,他們關心的是回饋社會,是“每個人都有公平的條件實現理想”。以《論美國的民主》蜚聲全球的法國人托克維爾則表示,正是這些美國富人,支撐著貧富同樣懸殊的美國不倒。
其二,35歲的川妹子甘紅從師范畢業后,自辦幼兒園,因資金缺乏,幼兒園停辦,便外出打工,想“賺點錢,讓孩子上學條件好點……再把幼兒園整起來”,但在珠海一家服裝廠,在每天都從早上工作到次日凌晨,四天累計加班超過22個小時的“趕活”之后,她卻安靜地死在了姐姐2平方米的出租屋內。原因是“過勞猝死”。
這是一位“中國基層勞工”的價值觀。他們求的不過是能養家糊口,能過上稍好的日子,能辦個幼兒園,“讓孩子上學條件好點”。為此,他們不惜沒日沒夜地工作以致最終累死,而月薪可能也就是62美元或者162美元不到。
這兩個層次不同、反響各異的新聞,只是千千萬萬類似案例中的“代表作”,但其說明和反映的問題卻是一致的,即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均收入突破1000美元大關的同時,社會的貧富懸殊也以驚人的“高速”引起關注,而在“貧富觀念”上的巨大懸殊,也開始引人注目。
或許,這是對基尼系數長期保持在0.16水平的“大鍋飯時代”的反彈吧;又或許,這是市場經濟初期必須經歷的“血汗階段”吧。總之,我們的社會似乎正好驗證了中國社會學會會長鄭杭生在其《鄭杭生社會學學術歷程》著作中論及“社會效益”時所說:“在世界各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總是首先提出經濟效益的目標,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提出‘社會效益’的目標。”
在“讓一部分先富起來”之后,當基尼系數從0.16“成長”為0.46時,我們終于關注到了“社會效益”問題。是的,在社會效益、社會公平這一課上,我們落后了。
更有甚者,吳敬璉教授近日關于“實現全民低保,對老職工的社會保障補償,國家財力可以支持”的言論一出,就被質疑為“前衛”。一個經濟學家說出“有良心”的話,莫非還要引發“驚詫”再受指責不成?全民低保、免費教育等問題不能再拖延下去了,中央黨校社會學教授吳忠民指出,我國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在全世界排名居后,這難道還不能說明我們對民生投入的落后嗎?
事實上,絕大多數老百姓過日子靠的是工資,但我國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還不及美國的1/4。這就是說,人家有消費了,我們有發展了。需要指出的是,我們的發展還沒有完全做到讓領工薪的普通大眾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在分配和再分配這些必須靠政府主導的環節上,我們存在制度方面的滯后,而在所謂第三次分配,即慈善義舉的社會化方面,我們和發達國家更是差之千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這個意欲和諧崛起的偉大民族,怕是要盡快補一補社會公平這一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