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沒有終結的文明沖突史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7日 15:33 21世紀經濟報道

  劉曙光

  冷戰結束后的十年成了預言的時代。先是福山的“歷史終結論”,柏林墻的推倒意味著“西風壓倒了東風”,今后的人類歷史就是各民族—國家向美國看齊的進程。亨廷頓對福山這副吊兒郎當的樣子極為不滿,他看到取代意識形態之爭的,是更為根本的文明的沖突。在一個日益分化的社會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人只有重新認同自身文明的獨特性,才能團
結起來去對抗非西方文明的挑戰。現在,伯克則從歷史社會學角度論證:西方世界原本就在文明沖突中孕育而成!

  作為深受馬克思和韋伯影響的社會理論家,伯克的意圖是“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他的“文明斗爭沖突模式”認為,西方現代文明興起于從8-17世紀諸文明之間的斗爭,特別是與異域文明之間的沖突;其他文明在西方世界形成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頗有打破“西方中心論”的態勢。比如在他筆下,正當歐洲內部教皇神權與世俗君權爭得不可開交、封建領主與新興貴族矛盾加劇之時,

羅馬教皇從布道講壇上發起了針對伊斯蘭文明的十字軍東征運動,通過嫁禍于他人而使自己暫時擺脫內部分崩離析的狀態。在伯克看來,唯有基督教才有如此文化凝聚力,能超越政治、階級的對立,團結起來一致對外。亨廷頓極為牽掛的現代西方人的身份認同問題,伯克給他找到了歷史佐證和現實啟迪。

  不過,亨氏著眼的是當下,而伯克則力圖將“文明沖突論”貫穿西方世界的千年興起歷程。因此十字軍東征也就不是孤立的事件,圣戰的失敗更不意味著文明沖突的消弭。它不過使得教會失去了政治資本,而羅馬教廷權力的衰落恰好為宗教改革鋪平了道路,世俗王權的擴張啟動了“民族—國家”的型塑之旅。這一過程也不是傳統現代化理論所認為的那樣,起源于宗教改革、文藝復興或工業革命,而是早在中世紀與伊斯蘭、蒙古等諸文明的沖突之中就開啟了。

  戰爭(特別是文明之間的戰爭),在作者那兒成了西方歷史的發動機。英勇好戰,武士榮譽因此也是西方人最為珍視的德性。所以13世紀的蒙古在伯克眼中成了“人類歷史上地域跨度最大的偉大帝國”。盡管在戰場上殘酷無情,但蒙古人對于榮譽的珍視使其不屑加害手無寸鐵之人。威尼斯等諸多西歐城市因遵守“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慣例而免于屠城,而波斯人因違反此慣例而遭滅頂之災。但是,歐洲文明最終能免于鐵騎,在伯克看來,全仗一次歷史的偶然——成吉思汗的繼任者窩闊臺因縱酒過度,英年早逝。為了挑選新大汗,所有戰線的統帥都必須趕回首都。為此不得不推遲對歐洲的入侵,最后因為“禍起蕭墻”而放棄了對西方的征服。面對強大的東方諸文明所構筑的堅強屏障,西方各國束手無策,只好沿循著一條阻力最小的道路,向“西”尋求發展,進入美洲,確立起對相對落后的印第安文明的統治。因此,他認為西方文明能有今日,實是異域文明所賜。

  盡管伯克宣稱該書是要打破“西方中心論”的

神話,但他的真實意圖卻是“文明沖突論”:文明沖突不只是如亨廷頓所說,是冷戰后的時代標志;它更是西方文明一脈相承的傳統。異域文明的作用就在于時刻給自己前進的動力,以便最終打敗對手。所以他對非西方文明的推崇實在有些矯情,讓人覺得不過是闊佬給乞丐的一點施舍,骨子里還是“西方中心論”,當不得真的。

  毫不夸張地說,今日西方主流仍然是亨廷頓以傳統“實力政治論”為基礎的“文明沖突論”,而非福山的“歷史終結論”。伯克從歷史上尋求的支持進一步表明,西方文明的形成發展總離不開通過“斗爭”以求“外向超越”的性格。這多少表明基督教西方對塵世的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塵世永遠有魔鬼撒旦。而一部基督教的歷史就是不斷尋找魔鬼撒旦,亦即不斷尋找敵人,不斷制造敵人的歷史。而戰爭對西方的意義更是早在古希臘就開啟。哲人赫拉克利特一語道破天機:“戰爭是萬物之父,也是萬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為神,使一些人成為人,使一些人成為奴隸,使一些人成為自由人。”同樣地,它也導致了文明的興衰。

  如今,中國早被卷進世界漩渦,加入所謂的“全球化浪潮”了。但亨廷頓、伯克都認為東方的現代化和西化,非但不會導致對西方的認同,反而會加劇本土化和民族主義的復興。“9·11”之后的今天,在和平主義帶血絲的沙啞呼喊中,文明之間的戰爭不斷向高科技水平升級。預言歷史終結,人類大同,無異于癡人說夢。

  也許在此意義上,“文明沖突論”就不無警醒意義:只有心懷文明沖突的警懼之心,方有避免沖突的可能。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