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漫
方便面和西瓜,兩種極為普通的食品,最近卻非常“風光”地開起了新聞發布會。6月21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和中國營養學會聯合舉辦了“方便面安全問題高層論壇”,專家對“方便面致癌說”進行了駁斥。6月22日,安徽阜陽市政府專門為西瓜召開了一個新聞發布會,就該市傳言“西瓜被注入艾滋病人血液”一事,政府澄清純屬造謠。
兩場新聞發布會,雖然純屬巧合,但也透露出了一個共同問題,即商業謠言的產生與應對。因為兩個謠言的源頭都是市場競爭對手的惡意詆毀,其直接后果就是被詆毀的企業和產品受到沖擊。
商業謠言泛濫幾乎是每一個市場經濟國家都必須經歷的過程。在美國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中,被謠言擊垮的企業數不勝數。1932年,紐約最后國民銀行(The Last NationalBank)的倒閉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盡管該銀行的資產流動相對暢通、經營狀況良好,但由于儲戶聽信了它已無力兌付存款的謠言,導致越來越多的儲戶瘋狂擠兌,銀行因巨額資金短期內無法周轉來支付儲戶的提取而破產。
曾經有學者運用信息經濟學理論分析謠言容易泛濫的原因,研究結果顯示,商業謠言通常包含著一個誘導人相信的威脅或承諾,這個威脅或承諾往往涉及人們的切身利益,其結果是謠言誘使人們改變對預期收益結構的評價,使得相信謠言比不相信謠言帶來的預期收益要高。比如方便面致癌的謠言,盡管個人很難判斷這一說法是否正確,但對于個人而言,暫時拒絕食用方便面至少會避免某種可能性,而整體社會消費理性和社會福利則會受到損失。
對于謠言的控制,短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權威第三方的及時介入。決定第三方是否有效,關鍵是人們對它的信任度。所以,第三方的力量往往是政府部門、從事社會公益事業的民間組織、媒體以及專家系統等。從這個角度看,無論是食品方面的專家、還是阜陽市政府,他們及時介入都對駁斥謠言起到了良好效果。
但這只是短期應對危機的方法。商業謠言大多發生于市場經濟初期,市場管理狀況成熟后,商業謠言往往因其低劣的競爭技巧和嚴格的法律懲處而自然消亡。競爭技巧固然需要隨著市場成熟發展而漸漸提高,但從長期來看,法律的嚴懲則是有效避免商業謠言產生的手段,比如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明確規定“經營者不得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信譽”;而《治安管理處罰法》更是明確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將被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如此法規足以對肆意造謠者形成有力威懾,所以關鍵是執法。
權威部門的及時介入固然可以正視聽,而法律規定的嚴格執行,對造謠者的嚴懲不貸才是根治商業謠言的長久之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