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介和的中國式反智傳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4日 13:39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文/張生 日前,太平洋集團董事局主席嚴介和在中央電視臺《對話》做節目的時候,直言讀書無用,特別是一口氣讀到博士的。他說,太平洋集團100多個博士,沒有一個成功的。太平洋的CEO就是初中生,名叫陳曉明。過了兩天,嚴主席可能意識到不妥,通過媒體改口說,他的本意是光讀書、不重視實踐,也是沒用的。
作為一口氣讀到博士的成員之一,我很感謝嚴主席的當頭棒喝——知識分子很容易翹尾巴的,不敲打敲打,自以為社會棟梁得不行。嚴主席敢于冒政治上不正確的批評,坦承其個人的活思想,可謂空谷足音,繞梁三日。 嚴主席的話確實有很多佐證:他本人算一個,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二名,那是相當地有錢;第一名是誰,江南春還是丁磊?反正不是博士。外國的,蓋茨大學沒畢業,巴菲特不是,坐價值7200萬英鎊游艇去德國看球的阿布拉莫維奇也不是博士。時下最人氣的,姚明或者李宇春,都不是,而且肯定不會打算念博士。 “學黃帥,反潮流,小將斗志沖云霄”,這是很多年前歌頌一個不愿意讀書的小學生的,曾經堂而皇之地寫在小學教科書里。但因為上述證據,我可以斷言,嚴主席的意思跟黃帥、張鐵生標志的某種潮流根本不搭界,僅僅是一種事實陳述。我還可以斷言,嚴主席的意思跟“寧要……的草,不要……的苗”也沒有關系,因為嚴主席很可能就不知道誰說過這個話。 所以,我完全不同意網絡上一些關于嚴主席“為富不仁”、“暴發戶心態”之類的評價,我們所感興趣的,其實是嚴主席的話所代表的一種“中國式”反智傳統。 這種反智并不是說當事人不“智慧”。有一名人甲,學生時候與友人乙結伴過江,走到江邊,發現阮囊已空。乙說,既然沒錢,那就跟船夫明說,求他行行好;甲說無妨,直接上船。船至中流,船夫叫小妹收錢,甲說沒有。船夫大怒,沒錢上什么船?乙央求不已,甲卻說:你不愿意帶我過江,把我送回去好了。船夫便欲調轉船頭,豈料船上大多數交了錢的乘客不愿意了:我們交了錢,為何要回頭耽誤時間?船夫為難,強忍憤怒,將甲和其余乘客一起送到對岸。甲長大以后,成為中國現代史上有數之名人,年少時候的這一經歷成為博弈論的經典范例;就像嚴主席,有很多他當年的同行還在城市的旮旯里被錯誤地稱為“包工頭”,而他的一番話已經被冠之為“理論”。 中國歷史上,之所以反智盛行,一是因為腐儒橫行,好比《圍城》里的高松年校長,不是“老科學的家”,就是“科學的老家”,反正于世事無補;二是因為漢高祖以下,草莽英雄主導時勢,即使有方孝儒這樣的硬骨頭,也只落得個被滅十族的悲劇命運。一個一口氣念到博士的人,很可能創造的稅收不抵嚴主席的萬分之一,被嚴主席修理一下,有甚要緊? 不過,我們可以想象沒有嚴介和的中國,卻不能想象沒有錢學森、朱光亞、周光召、華羅庚、袁隆平、王選等人的中國;我們可以隨著嚴介和的話,假定太平洋集團的100多博士都是平凡之人,卻不能容忍中國沒有博士。就像我們可以說科舉制度可能抑制創造力,卻不能否認李白、韓愈、杜甫、蘇東坡、戚繼光、林則徐、曾紀澤、張謇、林伯渠等等都是通過科舉選拔出來的佼佼者一樣。 其實,嚴介和的外國同行不是這樣看待讀書人的。哈佛大學的基金總共100多億美元,超過其金錢資產的美國公司多的是,包括微軟,但沒有人可以輕蔑地說哈佛的博士沒用;愛因斯坦的論文5000字,但沒有人嘲笑這個靠幫鄰居小女孩做小學作業換取小甜餅的博士不成功。有朝一日,嚴主席做得更大了,能并肩阿爾斯通這樣的跨國巨頭,他會發現,說博士鳥用,只能用無知者無畏來形容的。 自然,滿街都是博士,而沒有嚴介和這樣的成功人士,也是不對的。 (作者系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