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震 (江蘇)
去年7月1日,我國正式對飲料、調味品、餅干等十類食品執行QS認證。但是QS認證并沒有使消費者感到更有安全保障,因為僅在食品行業中,就有QS認證、H ACCP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ISO認證、GM P認證等眾多形式,五花八門,讓人很難看懂。認證的泛濫已讓消費者對認證標識產生“審美疲勞”,于是多數消費者望“標”興嘆,并不太關
心有無認證標志,而是憑經驗選擇一些知名品牌的產品。
近年來,不少企業經營者都感嘆現在企業要參加的認證名目越來越多。不能否認,這些認證在改善產品質量、提升管理層次方面是卓有成效的,但是,由于每個體系的認證都是由不同部門組織的,每迎接一次認證以及此后的復審,企業都要忙前忙后好一陣子,其中不少是重復勞動,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而且花費不菲,不要說是小企業,就是大企業,也深感頭痛。同時,這些認證雖然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但是不少內容是相互交叉的,認證的程序和方式也有很多相似相通之處;ISO也好,3C也好,盡管在內涵和承諾對象上各有所指,但目的是同一個:就是在同一個企業中建立起一套科學、規范和程序化的管理體系。而一個企業的管理體系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有機整體。這就注定了各個管理體系之間無論是內容和形式,都會有很大的交叉和相似性。比如ISO14000某些標準的框架、結構和內容的制訂,就采用了ISO9000中的某些標準。此外,目前社會上認證機構太多太亂,資源十分分散,一些機構為了爭搶業務,隨意地降低認證標準,使認證成為一種形式,反而失去了應有的作用,也引起了企業的反感。
為此,筆者建議,首先,變多套認證為“整合認證”。本著科學實用、簡便易行的原則,以保障消費者安全消費為前提,在繼承傳統經驗的基礎上,加強探索創新,建立統一、權威的認證標準體系,使用明白、統一的認證標識。其次,改多頭認證為統一認證。政府應加強對認證機構的管理,對眾多大同小異的認證機構進行整合,把多頭認證、多頭管理變成統一管理,使分散的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提高工作效率,重新樹立認證的權威性。第三,改收費認證為免費認證或只收少量費用。認證機構應是公益性的,不能把認證商品化。目前一些發達國家的認證就具有公益性,以美國為例,認證機構不向生產者收取任何認證費用,政府撥款負責認證機構的運營。第四,變“終身”認證為“有效期”認證。認證不能搞終身制,應設定認證有效期,并定期對認證產品進行抽查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