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名鮑爾森的象征意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7日 15:42 新民周刊 | |||||||||
撰稿/張國慶 對亨利·鮑爾森的提名,是過去幾年間布什并不多見的受到廣泛支持和贊譽的提名。在支持率降到低谷的時候,把這位高盛集團的董事長抬出來接任財長,顯然有著內政和外交方面的策略性的考慮。
過去一段時間,布什政府在經濟和國內問題上遭受了很大的壓力。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布什將會留下一座巨大的“債山”,僅2006年的財政赤字就可能達到歷史性的4230億美元,而養老金制度改革更可能使之雪上加霜。為了改變經濟上的被動局面,也為了在中期選舉中幫助共和黨保持優勢,布什需要在處理經濟事務上有所作為,把鮑爾森這樣一位投資界高人請來“理財”,無疑是明智之舉。 不僅如此,任命鮑爾森擔任財長,還將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外界對布什經濟政策團隊缺少重量級人物的批評。與缺乏經濟界強力背景的斯諾相比,鮑爾森似乎更能夠幫助財政部重塑權威,他的到來也將會提高外界對布什政府處理經濟事務的信心。從國會及工商界的積極反應就可以看出,各界對鮑爾森主政財政部有著很高的期待。 與一心只想推銷布什主張的斯諾不同,鮑爾森顯然有著更多自我意識,在貫徹布什主張的同時,也將會表現出自身的一些特點。比如說,鮑爾森非常熱衷環保事業,常常為此慷慨解囊,并在一些環保組織中任職,他的出現,多多少少會幫助布什改變拒簽《京都議定書》生成的負面印象。在鮑爾森被提名后,很多媒體都特別提到了鮑爾森夫婦對動物的喜愛,對環保事業的激情,相信他可能會對布什的環境政策施加積極影響。 而從金融的角度看,鮑爾森的到來將有助于扶持虛弱的美元,并在國際事務中幫助美國謀求更多經濟利益。在華爾街看來,從某種意義上,選擇鮑爾森就等同于選擇強勢美元,選擇前商務部長埃文斯則等同于選擇弱勢美元。鮑爾森的脫穎而出,由此被寄予了振興美元、強化美國經濟走勢的厚望。 值得我們關注的,還有鮑爾森出任財長對中國的影響。布什在宣布鮑爾森提名時就曾強調過,鮑爾森將會“確保我們的貿易伙伴遵守規則行事,尊重知識產權,并且保持彈性、以市場為基礎的匯率制度”。而事實上,這三點也是中美經貿關系中的重要議題,也是未來一段時間中美兩國關系中的熱點和難點所在。 從國內政治的角度看,布什提名有金融背景的鮑爾森出任財長,也是為了表示對人民幣匯率等敏感問題的重視,回應國會的壓力。讓被譽為在華美國企業的中國問題專家和銀行領域的“中國通”鮑爾森出面進行“匯率公關”,顯然也更容易被國會和利益集團所信任。 而從中美經貿關系上看,由于鮑爾森自1990年以來訪華不下70次,對中國有著更深入的了解,更善于與中國政府合作,選擇他也從一方面表明了布什政府對中國的重視——愿意以相對比較柔和的方式與中國探討美國感興趣的問題。相比之下,鮑爾森的“競爭者”埃文斯由于一直對中國持尖銳的批評態度,留給中國人的印象就要差了許多。 同樣耐人尋味的是,副國務卿佐立克在與鮑爾森“競爭”中的“失利”,更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美關系的現狀。作為布什現政府中最重要的外交和經濟政策官員,佐立克顯然會為當不上“財神爺”而頗感黯然,但他其實也應該明白,這也正說明了他在國務院的工作取得了成效。 在國務院期間,佐立克在明晰布什政府的對華政策上做出了很多積極的努力,他提出的“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理念,更是為美國對華政策定下了基調。但也正是因為如此,隨著中美政治關系趨于穩定,積極處理中美經貿關系的重要性就顯現了出來。 在這種情況下,選擇鮑爾森而不是佐立克就多了一層象征意義。在基本穩定中美政治和軍事關系的前提下,未來幾年,布什政府的對華工作重點將是解決入世承諾和人民幣匯率等經貿問題,而選擇更多了解中國、在中國有著良好人脈、有著卓越金融才干的鮑爾森,就在情理之中了。(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國際問題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