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香港人的力量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31日 11:29 《商務周刊》雜志

  與內地的人員互通鞏固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

  □記者 張婭

  基于兩地證券市場的進一步相互開放,香港已直接承擔起內地人才培養的責任。4月22日,超過400名內地專業人員在上海參加了“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資格考試”。這一數字
比2005年4月在深圳舉行的首次考試的報考人數增長了50%。香港證券專業學會主席關百忠表示,今后將視內地報考的情況調整考試的次數。

  作為內地與世界金融資本交匯的平臺,香港在過去數十年里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牢不可破。內地證券市場的建立過程,也在極大程度上受到香港的影響,比如中國證監會就借鑒了“香港模式”。以中國證監會500多萬年薪聘來的第一個海外副部級干部——原證監會副主席史美倫為典型,在2001年開始的中國股市“市場化運動”過程中,一大批具有港府背景的專業人士承擔了重要角色。

  然而,近年來京滬兩地激烈的金融中心之爭,以及中國股市上從未平息過的有關“海歸派”的爭議,使得面臨挑戰的香港開始采取更為主動的措施。

  就在上海資格考試前的4月19日,香港證券專業學會組團北上,在北京與中國證券業協會合辦“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論壇”。論壇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通過兩地業界的互動加強地區間證券業合作,并且向內地專業人員介紹香港證券專業學會提供的培訓服務。

  關百忠在接受《商務周刊》采訪時介紹說,舉辦論壇的目的,是“希望利用這個機會把香港的經驗帶來,讓有意在香港從事證券和期貨交易的公司及個人,可以獲得香港證券專業學會的幫助,并且了解有哪些渠道去得到有用的資料”。

  主動出擊

  在過去的數十年里,大部分跨國金融集團把香港作為向內地拓展業務的“橋頭堡”。香港證券專業學會2005年下半年發布的《香港金融業踏足內地市場的準備程度研究》調查更發現,盡管沒有位于香港的基金管理公司或保險公司符合進入內地市場的資格,但大多數在中國內地經營此兩個行業的公司均在某方面與香港有聯系,例如在香港設有地區總部、辦事處或已在香港經營5年以上。

  由此,同時具有中西方文化背景的香港人在內地金融市場上越來越活躍。一位來自香港的某國際事務所合伙人曾對記者自豪地宣稱:“以前充當跨國機構在中國的最高層往往是被派駐來華的外國人,現在他們的位置正在被香港人頂上。”

  盡管如此,一直以來,香港在金融推廣上往往是偏重國際而輕視內地。但目前,內地市場已經成為對香港這個資本平臺需求最殷切的地區。

  自1993年在香港上市第一家H股公司以來,到2005年年底,內地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包括H股和紅籌股已達到258家,占香港上市公司總數的25%。其中在主板上市的內地企業196家,在創業板上市的62家,上市公司市值達16950億港元,約占香港證券市場總市值的1/3。目前,港交所已經明確表示未來重點是發展內地業務。

  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月14日公布的對香港的評估報告中,特別提到了香港加強在內地金融中介活動中角色的重要性,認為香港能否繼續維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須視其協助內地進行金融中介活動的能力而定。

  從目前情況來看,香港正加強在內地的推廣活動。在香港特首曾蔭權的倡議下,3月下旬,香港舉行了“泛珠三角區域金融服務論壇”,香港過去極少主辦如此大規模的同類主題活動。“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論壇”,則是2004年1月CEPA實施后,香港證券專業學會與中國證券業協會兩家機構共同舉辦的首個大型交流活動。

  在從業人員方面,隨著CEPA的深化,截至2006年3月底,有資格在香港進行證券及期貨交易的持牌法團共1290家,其中6%來自內地。這些機構所雇傭的人員包括香港本地的專業人士,也有他們本身從內地派去的員工。

  另一方面,香港當地金融機構加快了進入內地的步伐。調查顯示,與過去兩年相比,香港當地金融機構計劃于未來兩年增加內地投資的平均增幅,將由5500萬港元提高至1.5億港元。而準備充分的公司與準備欠佳的公司的比較顯示,前者不僅在內地平均招聘更多的員工(26.8人相對1.3人),亦有較高的專業要求,其中差不多30%的內地員工擁有內地認可的專業資格。在內地營運的香港企業則須應付缺乏技術員工的問題。

  然而,由于內地市場開放程度的提高,香港人的固有優勢正在淡化。《香港金融業踏足內地市場的準備程度研究》就指出,在準備進入內地市場時,過往經驗及語言能力不一定視作重要因素,“原因之一是市場發展瞬息萬變,過往經驗可能隨著新規則和規例的出現而過時。此外,內地人士正非常努力學習,現時已有較佳的英語溝通能力”。

  曾經擔任香港證監會投資產品科總監的蘇淑敏,目前是中銀國際基金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及投資總監。她對《商務周刊》承認:“你把同樣的內地人才放到香港,兩三年后就跟香港當地的專業人士沒什么區別。而且,他們在內地的人際網絡也是香港人不能取代的。”

  作為內地專業人士,光大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同樣認為,內地專業人員更熟悉、貼近國內市場環境,更了解內地客戶需求,但他說:“在兩地人員交流中,內地專業人員在對國際會計準則和監管規則的理解能力、設計和執行復雜金融交易和內部機制以及對金融產品定價的能力上,依然面臨著挑戰。”

  人員互通

  2003年6月29日CEPA的簽訂,被普遍認為是利用香港市場解決內地融資和資源配置。在相信內地金融業人才會愈來愈吃香的同時,《香港金融業踏足內地市場的準備程度研究》預測認為,香港本地券商未來兩年可創造近1萬個專業職位,以服務內地市場。

  于2004年1月生效的“CEPAI”,除了宣布支持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之外,還提出內地在金融改革、重組和發展中支持充分利用和發揮香港金融中介機構的作用,并且簡化香港與內地專業人員在申請對方證券期貨從業資格的相關程序。

  根據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簽訂的兩地互認專業資格安排的有關協議,目前內地金融從業人員要到香港執業,必須通過香港證券專業學會組織的“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資格考試”;香港專業人員要想到內地發展,也必須通過他們組織的“內地證券法規科目考試”。

  關百忠解釋到,在簡化程序之前,內地專業人員要到香港從事證券或期貨交易,必須在港居住一段時間,然后才能參加香港證監會的考試,整個過程可能需要6個月的時間。目前所實行的資格考試,不但可以促進兩地人員的流動性,也是為將來進一步的市場開放做準備。

  “如果香港資本市場徹底向內地開放,內地人員就必須了解香港的規則,如果用內地的一套辦法去做香港的股票,可能存在違規的問題。我們開放時間比內地長,所以希望以我們的經驗去幫內地的經紀人多找一些機會。”他說。

  基于對等的原則,在對內地專業人員舉行資格考試的同時,2004年3月在深圳、2005年5月在香港,香港證券專業學會也已經舉行兩次“內地證券法規科目考試”。第三次考試將于2006年5月13日在香港舉行。

  過去兩年,已有約200位香港證券、期貨從業人員通過內地的相關法規考試,可以申請內地的從業資格;也有近200位內地人員通過了香港的法規考試。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共有75名和9名香港專業人員分別取得內地證券類和期貨類從業資格,17名香港機構的從業人員在中國證券業協會注冊,獲得執業證書。

  在香港本地一些較大型公司探索進入內地市場的各種方式的過程中,首要事項就是進一步武裝自己。一家股票經紀行的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透露,他已參與所有必需的考試,將自己裝備成為具資格的專業人士,并已花上大量時間建立網絡及在內地培訓“潛在”的伙伴。

  已經于2005年1月生效的CEPAII,允許持有香港證監會牌照并符合規定條件的中介機構在內地設立合資的期貨經紀公司,其中香港持牌中介機構擁有的股權比例不超過49%(含關聯方股權),這為香港期貨公司打開了內地期貨市場的大門。2006年1月開始生效的CEIPAIII,則讓符合條件的內地證券及期貨公司獲準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

  截止到今年3月底,內地已有2家證券公司和6家期貨經紀公司在港設立分支機構,也有1家香港機構在內地設立合資期貨經紀公司。業內普遍承認,針對兩地專業人員的資格考試,將有助于中介機構在專業人員調配方面作出更靈活的安排。

  等待QDII

  4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放寬對經常賬戶及資本賬戶的部分外匯管制,為QDII(國內機構投資者赴海外投資資格認定制度)清除了法規障礙。盡管QDII細節目前尚未出臺,但記者獲得的摩根大通研究報告認為,首批申請機構可于4月通過QDII審批。摩根大通同時預測,2006年將會有23億美元QDII資金用于股票投資,約占QDII總投資額度的10%。這些資金包括保險公司7億美元、全國社保基金5億美元及券商、基金公司11億美元的投資額。

  另一份來自德意志銀行的報告同樣認為,2006年從內地流入香港股市的資金估計會達到約20億美元,并在2008年升至70億美元左右。

  蘇淑敏注意到,“十一五”期間,中國人民銀行預計將會推進資本戶口的可兌換性,并放開人民幣自由浮動和交易的空間。QDII的放開正是其中的一個表現。“估值的趨同將會使‘A’和‘H’同步上市指日可待。”她預計中國的資本市場(包括債券及股票)會在未來5年急速發展及擴大,“當人民幣逐步走向資本戶口可兌換性的同時,一個‘整體中國’的營運概念將會逐漸加強”。

  除了吸引機構投資者之外,香港證券經紀業協會有限公司主席艾秉禮明確表示:“我們希望內地的個人投資者可以來香港投資。”

  他對《商務周刊》解釋到:“內地有大概7000萬投資者,假設每個投資者可以來香港投資兩萬港幣的話,這個數目將比機構來投資的資金還要龐大。”目前已經有不少內地投資者利用到香港旅行或公干的機會,在香港證券市場開設交易戶口。“問題在于國家法規還不允許中介人來內地為投資者開戶口。由于國家對于外匯的管制,內地投資者的錢如何到香港也是一個問題。”艾秉禮希望香港券商可以到內地開戶口,然后投資者通過電話、網絡在香港買賣股票。

  在此背景下,未來香港證券專業學會在培訓方面將加大力度,除進一步發展網上培訓平臺外,亦在加強與內地同業的聯系,該學會已與重慶市、浙江證券期貨業協會和上海期貨交易所簽署了合作備忘錄。

  “盡管越來越多的機構被允許來香港開展業務,我們更希望將來個人投資者也能來港投資,但他們都必須了解香港市場的操作規則。”關百忠說,“只有通過培訓和考試培養新的人才,長江后浪推前浪,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才可以穩固。”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