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可以從彼此的公平交易中獲益,也可以從非同尋常的“給予”行為中獲益。倫理是發展的重要支撐,是人類發展的目的,人類的福祉所在,也就是發展的目標和天然的內涵。
“以倫理看待發展”是最近一直縈縈于在下腦海中的一個帶有建構性的發展理念。在闡述這一青澀的理念之前,先介紹一下阿馬蒂亞。森的“以自由看待發展”的觀點。
以自由看待發展阿馬蒂亞。森是我心目中當代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他不是從單純的技術角度,而是從思想方面大大豐富了主流經濟學。因為關注窮人的福利、將倫理學重新引入經濟學等重要貢獻,森榮獲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并被前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肯尼思。阿羅適宜地稱為“經濟學良心”。
森的一大貢獻便是將“自由”的維度引入發展。在《以自由看待發展》一書中,森不厭其煩地向人們闡述自由與發展的關系。森認為,人類的自由具有不同的種類和層次,既包括“工具性自由”,又包括“實質性自由”。有五種重要的“工具性自由”:(1)政治自由;(2)經濟條件;(3)社會機會;(4)透明性保證;(5)防護性保障。這些“工具性自由”有利于人們更加自由地生活并提高他們在這方面的整體能力,同時它們也互相補充。
至于“實效性(Substantive)自由”,又稱“真實自由”、“實質自由”或“實際自由”,是一種享有人們有理由珍視的那種生活的可行能力,包括免受困苦——諸如饑餓、營養不良、可避免的疾病、過早死亡之類——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夠識字算數、享受政治參與等等的自由,總之,自由是人們能夠過自己愿意過的那種生活的“可行能力”。
森證明,自由不僅是發展的條件,自由交易、自由選擇等均有利于經濟發展,自由更是發展的目標,因為自由的發展本身便構成發展。因此,發展需要從自由的維度來重新思考和衡量。
森以自由看待發展的理念可以說大大豐富和拓展了人類對于發展的理解。比如,森指出,美國的經濟雖然發達,但其黑人的預期壽命甚至不如中國和印度的某些地區,這說明美國的發展存在著“自由”維度的問題。
森還注意到,中國毛澤東時期的平等化的教育與醫療保障有利于中國人力資本的發展,從而支持了鄧小平時代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中國改革比印度效果更好的重要原因。當然,改革開放過程中,增長更被重視,“自由”則相對被忽視,大多數利益相關者無法很好地分享繁榮成果,則是中國社會兩極分化的原因。
倫理與發展正相關
2002年后,我一直在思考倫理在經濟發展和轉型中的作用。在學習和研究森的這些重要思想的時候,我腦海中不時掠過的一個問題就是,自由可以成為發展的維度,倫理為什么不可以?而我不斷思考的結果便是,倫理既是發展的條件,也是發展的重要內涵,它應該和自由一樣成為人類新的發展觀的重要內涵。
首先,倫理之于經濟增長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事實上,人類最早的市場經濟不是來自于正式的制度建構,而是來自于前制度即倫理的建構,它是清教倫理的一個副產品,現今席卷全球的市場化運動說起來其實是遙遠的人類一場宗教與倫理變革的回聲罷了。
事實上,倫理建構不僅像韋伯所指出的那樣導引出了經濟增長的動力(在西方是“榮耀上帝”,在中國是勤奮、節儉、進取的傳統文化),仁愛、和平、正義、良善、寬容等人類的優秀倫理更導引于人類交易行為所賴以進行的合作與誠信。
在全球范圍,經濟學家Robert J. Barro和 Rachel M. McCleary通過實證分析已經發現,宗教信仰影響個人品行,從而提高了經濟績效,經濟增長與宗教信仰的程度是成正相關的關系。
筆者的系統性研究發現,倫理對于發展的“工具性價值”十分豐富。例如:1.倫理與合作演化(共同信仰和倫理有利于群體更好的學習與演化效果);2.動力機制(倫理是個人和社會乃至一個國家事業動力的最終源泉);3.合作博弈(倫理資源可以激勵誠信行為,共同知識更有利于形成更加合理的理性預期、聲譽模型與教會的壓力機制都可以導致更多的誠信);4.“第三者”功能與沖突的化解(上帝作為第三者的介入,有利于提供公平感和正義感,釋放沖突壓力);5.來世期盼與行為長期化(對“來世”的期盼有利于克服行為短期化);6.“第三律”與自我制約(個人道德是法律、公司治理之外的“第三律”);7.優序安排與平衡機制(在上帝、家庭和個人之間合理順序的安排有利于個人與企業、社會平衡關系的形成);8.和諧機制與長治久安(寬容、仁愛等倫理資源的充足供應有利于減少沖突、形成社會和諧和財富保障)。
倫理是人類福祉所在
除了倫理對于發展的工具性價值,筆者同樣可以很容易地證明,倫理的不斷提升實際上也是發展的題中之義,因為美好的倫理(如仁愛、和平、公義、寬容、合作、勤奮、節儉等)本身就是人與社會不斷發展的重要體現。
過去,經濟學主要分析市場中的交易行為,但現代經濟學也越來越展開對非交易行為如婚姻、犯罪乃至“沖突”等的分析。經濟學家們甚至提出了不同于傳統只存在于交易中的“卡爾多-希克斯增進”的“交易惠利”的概念,即人類不僅可以從彼此的公平交易中獲益,甚至可以從非同尋常的“給予”中彼此獲益。
這表明,愛、“給予”、饋贈等傳統經濟學不太分析的人類行為,雖然與傳統交易行為有著大相徑庭的表面,但其實質都是能夠極大地增進人類福利的活動,而倫理的提升恰恰有利于這些行為的出現。
這就表明,倫理既是一種重要的看不見的精神資源,形成對于發展的重要支撐,其本身又是人類發展的目的,人類的福祉所在,也就是發展的目標和天然的內涵。
上述簡要的討論顯然還需進一步地完善。發展已經納入“自由”的維度,發展是否還有必要納入“倫理”的維度呢?讓我們放開腦筋,思想解放一下,一起來思考吧!
(作者為北京科技大學經濟學教授,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