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經濟學家布道者和斗士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9日 11:06 《中國企業家》雜志 | |||||||||
經濟學家、布道者和斗士——我看《競爭力與企業成長》背后的張維迎 文/王石 二月初,我在亞布力參加“中國企業家論壇”,進到酒店房間,看見桌子上放著會議資料,還有一本書:《競爭力與企業成長》,不禁眼前一亮,因為書名中的“競爭力”與“
眼前一亮還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是我一向尊敬的經濟學家、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張維迎。我與張維迎的相識和交往,主要是在各種論壇和年會場合。幾年前,我有幸被光華管理學院聘為EMBA課外輔導員,與張維迎的交往就更近了一層。 當天晚上,興致勃勃地把書一口氣讀完。自序中提到,這本書收集的文章大部分是他在論壇上發表的演講。我留心了一下,25篇文章中,1篇是為克勞斯·海因里希教授與鮑勃·貝茨先生所著《適者生存》作序,7篇是為企業管理類雜志撰文或訪談,17篇——近七成是在各類企業家論壇或年會上的演講。 這個數字從側面反映了張維迎一直關注中國企業成長,關注中國企業家群落的生存環境。然而他卻因此備受輿論責難,被視為“利益集團代言人”,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郎顧之爭”爆發后,張維迎是第一個打破沉默的主流經濟學家,呼吁“要善待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堅持必須進行國有企業產權改革。這使他越發到了風口浪尖,有人這么說:“中國知識分子所能遭遇的民間唾棄在他這里達到了巔峰。” 作為一個企業家,我對張教授的見識和勇氣很佩服。事實上,對加入WTO之后中國企業的表現,張維迎多有批評。維護也好批評也好,無外乎出于一位學者看法。網上有一些過激言論可以理解,但要把張維迎與企業的接觸說成“利益集團代言人”,則近乎誅心之論。經濟學家與企業最有名的接觸,莫過于60年前,年輕的彼得·德魯克與通用汽車總裁阿爾弗雷德·斯隆的會面,隨后德魯克進入通用汽車開始其公司研究,這次研究的結果,即《公司的概念》一書的出版,宣告了現代企業管理學的誕生。直到今天,世界上絕大多數企業還獲益于這本書中的智慧。有人覺得德魯克是什么“利益集團代言人”嗎? 因為長期關注中國企業的成長,使得張維迎能更準確地把握中國企業成長的脈搏。但比起德魯克,張維迎與企業還走得不夠近。作為一個研究企業理論的學者,他應該有更多的機會深入企業中進行考察和研究——而且不僅僅是他自己,還應該帶上他的學生,動用他的資源,用更多的精力去進行中國企業的案例分析,這樣想必對中國企業成長、對中國經濟發展更有幫助。 張維迎是個大忙人。1994年拿到牛津博士學位回國后,他一直在北大任教,在兼顧學術研究、教書育人的同時,還擔任了光華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等行政職務。在他主持下,光華管理學院為中國企業培養了一批批人才,同時也是許多優秀企業管理人員進修提升自我的首選,與長江、中歐并肩,成為中國最好的商學院之一。 相對于長江、中歐這樣的新建機構,北大擁有悠久得多的歷史傳統,這也使得光華在向一流商學院邁進的過程中,面臨著更多的束縛。1999年,張維迎推動治理結構改革,打破師資近親繁殖,引入激勵機制,“不升即退”,破除“終身教席”,“學科末位淘汰”,這些改革措施,引發了中國各大商學院乃至教育界的變革,更引起了極大震動和非議。他所面臨的壓力,一點也不比他在“郎顧之爭”中所面臨的壓力小。 這位比我年輕五、六歲的教授先生頭發早已花白,這可能有遺傳的因素,更可能是操勞過度所致。對這樣一位身體力行推行教育改革的學者,我還是不得不表示佩服。 回國以后,張維迎致力于中國企業理論與改革的研究,在學術上同樣很有建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引文索引》統計,他的論文被引用率連續幾年排名第一。如果他把用在學校行政、教育改革領域的時間和精力,轉而用于潛心研究企業理論,想必在學術上的成就還會更大? 但張維迎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學家,他還是一個改革的斗士、一個企業理論的布道者——這可能正是《競爭力與企業成長》的立意所在,這本書對大多數新興企業而言,是一本難得的普及讀物,行文曉暢易懂,關于企業創業、職業化管理、核心競爭力、產業整合和制度環境的基本道理,娓娓道來,比如:“先做大再做強,最終很難做到‘大而強’,先‘小而強’再‘大而強’才是企業真正的成長規律。”比如“市場越完善,競爭越激烈,多元化就越難,專業化就越重要。”又比如“企業成長有賴于職業化管理,職業化管理有賴于全社會的信任度。” 本書的關注點是“競爭力”。經濟轉型使得民營企業有了與國有企業爭奪市場空間的機會,全球化和加入WTO,又使得大多數只有不到20年歷史的中國民營企業,與世界上最優秀的跨國公司站到了同一個擂臺上。中國企業如何在這樣激烈的競爭中成長?張維迎給出五種途徑:第一、壟斷資源;第二、規模經濟;第三、品牌;第四、供應鏈管理能力;第五、核心技術。按照他的說法,中國目前做得最大的企業依靠的是壟斷資源,其次有少數能做到依靠規模經濟做大,極少數創造了品牌價值,幾乎沒有任何企業真正擁有供應鏈管理能力和核心技術。 因為是不同場合的演講,張維迎的一些主要觀點在書中不止一次重復,但這恰恰可以看出他的良苦用心。遺憾的是,或許是因為投機的機會太多了,許多企業家并不以為然,在粗放經營中一直在犯張維迎所告誡的錯誤。而張維迎就像一個布道者,堅持苦口婆心地傳播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外國優秀企業的經營經驗,實在難能可貴。 萬科20多年里,也犯過張維迎所告誡的那些錯誤,付過許多代價。從這些代價中,萬科認識到對經濟規律的遵從、對人文精神的弘揚,才是持續發展的根本,“在市場中應該做簡單而不是復雜,做透明而不是封閉,做規范而不是權謀,做責任而不是暴利”。 在這個風云突變的時代里,一個知識分子能夠堅持自己的學術觀點,不隨大流,不屈服于輿論壓力,這本身就值得我們尊敬。經濟學家、布道者和斗士張維迎算得上是中國企業家成長路上的良師。 (本文作者為萬科集團董事長) 《競爭力與企業成長》 張維迎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