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山
美國最有影響的報紙是哪一家?在一家新聞學院的課堂,一個學生這樣提問,并且引起周圍不少同學的會心微笑。他們大概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美國跟中國一樣,有很多報紙,所以希望得到一個簡單答案,以后只要關(guān)注這個報紙就好了。
但這個問題還真沒法給出一個簡單答案,接下來就以美國各大報紙對最近美國兩黨三位參議員訪華的報道為例,證明美國報紙各有一套觀點,只看一份報紙不可能了解美國人怎么看事情。其中包括法新社的報道,因為也在美國報紙發(fā)表,所以記錄在內(nèi)。
美國參議員的訪問從3月20日開始,為期一周。其中北京三天,對于北京之行,美國人是這樣報道的:
3月21日
“U.S. Lawmakers to Press China on Currency”(美聯(lián)社;一個有趣細節(jié)在于,“press”這個動詞在美國英語當中是指有人做了錯事,現(xiàn)在要使勁把他拉回正確軌道上。也就是說,在美聯(lián)社看來,中國在貨幣問題有做得不對的地方,現(xiàn)在美國立法者要去中國說服他們改正錯誤。)
“Chinese Charades”(《亞洲華爾街日報》。大家都知道這是一份財經(jīng)報紙,不過,要想理解他們?yōu)槭裁磾[出這樣一個不偏不倚的標題,大意是“中國迷局”,大概還要知道,這份報紙在美國被認為“pro-China”。另一份帶有這個標簽的大報叫做《紐約時報》。)
3月22日
“U.S. senators push China over Currency and Trade”(《亞洲華爾街日報》,大意是“美國參議員敦促中國關(guān)注貨幣和貿(mào)易問題”;注意,在美國英語里面“push”是一個中性的動詞,沒有暗含對方犯了錯誤而要迫使他改正的意思,跟“press”不同。)
“Senators Press Beijing on Yuan; Lawmakers threaten to impose 27.5% import tariffs unless China revalues its currency”(《洛杉磯時報》;那個帶有批評色彩的“press”又冒出來了。)
“Sen. Graham to press China on currency controls”(美聯(lián)社;還是“press”,跟之前他們的用詞保持一致,倒是符合每個新聞機構(gòu)都有相對固定的一種觀點的規(guī)律。也應(yīng)該這樣,不然誰還看得懂?)
3月23日
“Caterpiller CEO assails anti-China trade efforts by U.S. lawmakers”(美聯(lián)社;原來,這位CEO在美國制造商的一個集會上說,美國國會的保護主義分子如果要給中國進口產(chǎn)品加征關(guān)稅并且得逞,很可能給全球經(jīng)濟造成嚴重后果。顯然,他不認為中國做錯了什么,反而認為兩位參議員是保護主義分子。相比之前的報道,美聯(lián)社這回似乎相當克制,沒有在標題使用暗含對錯判斷的單詞。)
“Schooling China in the American Way; Senators Preach Free Trade and Speech to Lukewarm Hosts”(《華盛頓郵報》;關(guān)鍵詞在于“schooling”、“preach”和“l(fā)ukewarm”,大意分別表示“訓導”、“傳教”和“并不感冒”,其實相當富有情緒,在讀者眼前幾乎已經(jīng)勾畫出訓導主任正兒八經(jīng)企圖給學生講道理,而學生都在臺下翻白眼表示不耐煩的場景,放在財經(jīng)版格外引人注目。不過,暫且不管從新聞學角度看這樣做是不是合適,很顯然地,這份報紙也不認為參議員就是正確的,而中國就是錯誤的。)
“Cat chief: China effort risks recession”(《芝加哥論壇報》;“Cat”是前面提到的那家公司的縮寫,說的是同一個事情,只不過標題用詞更明確,直接說明干預中國的后果就是“衰退”。)
“Senators in China for talks on currency exchange rate; South Carolina's Graham: 'This is a defining moment for Sino-U.S. relations'”(《今日美國報》;除了復數(shù)的“talks”,還有其中一位參議員的直接引語,強調(diào)這是關(guān)鍵時刻。看來這份報紙覺得最大的新聞是他們此行的目的在于宣講他們的主張,除此以外沒有流露誰對誰錯的看法。)
“China Tries to Charm Couple of Senate Skeptics”(《紐約時報》,大意是“中國努力打動參議院的懷疑論者”;還記得嗎,這份報紙也有“pro-China”的名聲。)
3月24日
“On China visit, US senators tone down tariff talk”(《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第一句話是“They came. They saw. But rather than conquer - they began a 'process of careful rumination'”,關(guān)鍵在于分號后面的部分,他們開始了一個“反思過程”。報紙的看法已經(jīng)很明顯。)
“U.S. steps up pressure on China to deal with trade tensions”(美聯(lián)社;又來了,還是認為中國做錯了,美國要來糾正,只不過換了名詞形式的“pressure”。)
“Commerce chief takes US trade pressure to Beijing”(法新社;沒有流露誰對誰錯的看法,畢竟大家都知道美國商務(wù)部長要來中國做什么。)
“Leading the News: China tariff bill is on the agenda for U.S. - Outlook for vote is unclear as sponsors return from Beijing”(《亞洲華爾街日報》;跟這一天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論調(diào)差不多。)
舉例結(jié)束。現(xiàn)在應(yīng)該相信了吧,哪怕看著同樣的人和事發(fā)生,美國各大報也會看出不同的結(jié)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