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澤
初春,北京夾路的桃花已經開了,濁黃塵世里雜糅著一樹樹淺粉花朵。這種時令、地點,看昆曲《1699桃花扇》描述南朝風流,莫愁湖泛舟,感覺頗詭異。
我看的《桃花扇》是首場披露,領導同志也在,保利劇院在進門處特設了安檢。看
完前三折,幕間休息時坐在后排的大批“關系票者”都跑了。我坐在最后一排心里掙扎良久,覺得全劇最出色的舞美和燈光設計都已看到,不知道這么雜亂的結構最終會指引向哪里。
幸好撐到第五折演完,個人對《桃花扇》的評分多出了一倍,最起碼它給了我一個導演構建整體戲劇的初衷。
這兩年遇到自己不夠喜歡的作品,我經常會很由衷地夸人家工藝不錯:比如《青紅》的色調,比如《斷臂山》的攝影,再比如《桃花扇》的舞美。大約人年紀略大尺度放寬松,另一方面可能也是逐漸想往圓滑發(fā)展的表現(xiàn)。
前日邀請了《桃花扇》導演田沁鑫和文學顧問余光中來做客,腦子里苦苦思索,怎樣表達才能含蓄些。大概這努力還不是很成功吧,幾乎沖口而出說,《牡丹亭》是亂世小兒女愛情,《桃花扇》是亂世文人買春團。
以前跟白先勇聊《牡丹亭》,他說杜、柳二人是古往今來中國文學史上唯一一個愛情故事。《牡丹亭》很例外地沒有道路野合,沒有陌下男女,兩個年輕人因夢相愛得非常干凈。用現(xiàn)代標準判斷今人翻新的《桃花扇》,政治立意上拔高了,著意凸現(xiàn)出南朝戰(zhàn)禍中的眾生亂象,然而侯仍然不是一個可愛的男人,正如李香君與其說是可敬,更不如說是可畏。
雖然新版《1699桃花扇》處處自比《牡丹亭400年青春夢》,然而它的再創(chuàng)作與《牡丹亭》難度相當,籌備卻倉猝得多。《牡丹亭》是54折減到27折,連演三天;《桃花扇》是44折減到6折,3個半小時時長;田沁鑫是話劇導演,感覺不像是昆曲慣家;余光中做文學顧問,他的中文底子咱不敢質疑,但是參與度一定不及白先勇為《牡丹亭》2年長住在內地。
而且我是個堪不破的俗人,小時候看《桃花扇》的唱詞本不明白為什么一個老道跑出來攪局,久別重逢的兩個人就得分開。歐陽予倩在抗戰(zhàn)的大前提下重新定義說侯投降變節(jié),他的演繹合理之余,幾乎沒把李香君推上觀音菩薩的寶座。說起來秦淮八艷里頗有幾個女人是有“名妓情意結”的,李香君、柳如是都是掙扎著讓自己不幸的典型。
《桃花扇》的情愛處處透著別扭,蓄謀買春的侯遇到烈女情結的李香君,也不知是誰成全了誰。一鍋江山大粥已經翻覆了,孔尚任非把自己那點政治理想寄托到兩個俗人身上,手上的覆水斷斷是不肯重收的。
寫文章時忽然想起來,我上大學的所在就是在棲霞山下一個叫吉祥庵的地方——李香君應該就是在那附近出家的。
不過假如有可能的話,我仍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掏錢去看《桃花扇》。最起碼場上的那三個半小時里,中國庭院式的回廊間游蕩著紅橋式的舞臺,舞美構思非常巧妙。眼看著一段裊煙碧波里俊男美女相逢,腦海里倏然飄過平康巷、夫子廟、媚香樓等南京舊街景,曾經平庸到慣熟的記憶,只因為中國文字的純粹美感忽然變得端靜。
不多想的時候,這種體驗本身很美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