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隨筆砸談 > 正文
 

勤儉并非傳家寶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4日 17:06 新經濟導刊

  文/ 康建中

  “成由勤儉敗由奢”是中國的一條古訓,幾千年來代代相傳。

  無論商紂王、隋煬帝的驕奢敗國,還是《紅樓夢》里的家族淪亡,都成為警醒世人的反面教材;而勤儉節約則是世代提倡的傳統美德,從《左傳》中的“儉,德之共也”直到
現今的“節約型社會”。

  溫家寶總理一件棉衣穿10年,是對勤儉的身體力行和生動宣傳。政府限制小排量汽車政策的解凍,同樣是能源節約的導向調整。

  揚儉抑奢,是人們達成的共識,其中道理自不待言。但我們要問的是,節儉就一定好嗎?答案顯然是不確定的。

  先從大的方面說,經濟學家很早就提出了“節約的悖論”——節約對個體來說是好事,但卻造成整體經濟狀況的惡化。這是因為節儉減少了支出,迫使廠家削減產量,解雇工人,從而減少了收入,最終使社會陷入蕭條和貧困。

  凱恩斯就曾形象地說,如果“你們儲蓄五先令,將會使一個人失業一天。”

  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也是上世紀末以來中國政府最常用的政策導向。

  當然,鼓勵消費與倡導“

節約型社會”并不矛盾。鼓勵消費,實際上是一個量的問題;在總需求不足的情況下,“節約的悖論”會永遠存在,個體理性的結果只能是整體的不理性;倡導節約型社會,講的則是消費的質,如何調整消費結構,充分、合理地利用資源,不是減少消費總量,而是減少那些資源浪費型的、華而不實的消費。

  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們去思考:

  一是“過分節流”看似積攢下不少財富,實則忽視了“開源”,從而失去了獲取更多財富的可能性。靠精打細算、緊衣縮食,只能達到小富即安的狀態,并且這種安逸有時候是以犧牲生活品質為代價的;用控制欲望的方法最多只能是縮小收支缺口,而無法填平這一缺口。

  二是節儉有可能讓人安于現狀,沒有動力去投資

理財。人們常說,心有多高,天就有多高。當滿足于目前消費水平時,自然會想,何苦再去費力地賺更多的錢。

  三是某些日常用品的重復性消費,好像每次都很節省,但加在一起卻是驚人的浪費。上中學時,很多人都有一臺隨身聽或是MP3,為了省錢大多舍不得買貴的耳機,而是用攤兒上花十幾元買的便宜貨。結果是,經常斷線,過段時間就不得不更換耳機。幾年下來,花在廉價耳機上的錢要比買品牌耳機的錢還多,而且還得忍受很多時候僅一只耳機響或是音效不好的狀況。生活中類似耳機消費的事還很多。

  四是消費上的節儉往往派生出投資方面的過分保守和穩健,而個人的投資組合中,如果連一項積極性的

理財產品都沒有,那指望獲取高收益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保守投資再有“魅力”,我們一般也不大可能坐等天上掉餡餅來實現財務自由。就好像足球比賽,如果一方全部是后衛的話,無論再努力,最好的結局都只是平局。要想贏對方,只有指望著對方球員踢錯球門。

  所以,儉與奢是相對的,并沒有天然的對與錯。在“節流”的同時,更多地考慮如何“開源”,才能早日實現財務自由。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