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名牌比創名牌更重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4日 13:19 紅網 | |||||||||
今年江蘇中部某市工業企業計劃創建54個省級以上品牌。據悉,該市目前擁有“中國名牌產品”9個,總量僅次于蘇、錫、常,居全省第四,有10個產品獲國家免檢資格,有69個產品獲“江蘇名牌產品”稱號。 這一消息令我興奮。
然而興奮之余,我又油然而生一絲杞憂。多年來,在政府的正確導向、有力調控和企業的不懈努力下,不少地方雖然已經成為當地聞名遐邇的品牌強區,然而,反觀少數昔日家喻戶曉名噪一時的名牌現今景況生態卻難以令人樂觀。個別名牌非但未能發展壯大,反呈日漸式微頹勢;個別名牌多年停滯不前,成為發育不良的“老不大”;個別名牌已呈強弩之末,幾近銷聲匿跡……可見, “創名牌”難,“保名牌”更難,“用名牌”難上加難。 “創名牌”是為了“用名牌”,換言之,是為了運作名牌做大名牌實現名牌效用最大化,而不是一創了之一勞永逸弄來當花架子做擺設。我所謂的“用名牌”對企業而言,就是要藉以品牌運作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進而擴大產品市場占有率,實現企業幾何擴張和持續發展;對地區而言,則是要藉以品牌效應提升地區發展活力、魅力和張力,進而實現“走出本市,走向中國,走向世界”的夢想。“用名牌”說到底無非就是,名牌最終要能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為地方帶來更多的稅收、為民眾帶來更多的福祉。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江蘇“三笑”無疑是國內享譽、國際知名的品牌,也是當地品牌運作成功企業之中的佼佼者。近年來,“三笑”高揚“二次創業”風帆,實現了三年再造一個“新三笑”的目標,2005年實現銷售24億元,利稅2.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9%和31%。單從品牌運作視角審視,在我眼里,其成功經驗大抵可用三句話來概括:一謂以退為進,善于與“狼”共舞。當與世界五百強企業高露潔短兵相接時,面對合則雙贏、競則兩傷的嚴酷現實,“三笑”力排眾議壯士斷腕,冒著“出賣民族品牌”的“天下之大不韙”和“將民族品牌拱手讓給洋人”的非議詰難,毅然以溢價3倍出讓30%股份將無形資產變現,贏得了“二次創業”的機會成本和有形資本。去年又當機立斷與歐盟最大的婦女用品生產商談妥合作項目,再次贏得外方超千萬歐元的投資,使自己獲得“三次創業”的機會和資本;二謂以變應變,善于為品牌“保鮮”。世上沒有永遠的名牌,只有永遠的創新,無論是“三笑”牙刷走向世界,還是“睡的香”蚊香、“笑爽”衛生巾享譽神州,無不是“三笑”人思路創新科技創新以變應變為品牌“保鮮”的結果;三謂以人為本,善于“既生產產品也生產人”。“既生產產品也生產人”是松下幸子助的治企法寶,在三笑則被活用成“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實證明,“人品”能鍛造“產品”,“產品”也能錘煉“人品”。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不知道現今少數企業不善“保名牌”“用名牌”的具體成因,但在我看來,對某些“創名牌”高能“用名牌”低能的企業,“產品”與“人品”不能同時生產、“產品”與“人品”瘸腿前進難道不正是抽象成因嗎?因此我想,三笑善“用名牌”用出名堂用出名聲用出名份的范例對其他各類創名企業應當不無思想意義和啟迪價值。 (稿源:紅網) (作者:陳慶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