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隨筆砸談 > 正文
 

熱帶叢林里的風雨聲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5日 17:43 21世紀經濟報道

  2003年,被譽為最具原創性的加拿大管理學家亨利·明茨伯格出版了他的最新著作《管理者而非MBA》(Managers Not MBAs),在這一本“用了4年來撰寫它,用了15年來發展它,用了35年來思索它”的書中, 這位管理學界的“破壞者”對管理教育進行了批判性的思考。他認為刻下的管理教育和管理都“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中”,諸如MBA之類的現行的管理教育正在“用錯誤的方式把錯誤的內容教給錯誤的人”,管理教育扭曲了管理實踐,管理實踐脫離了正常的軌跡,而它們“任何一方在對方沒有改變的情況下都不會發生改變”。

  明茨伯格的否定和新解(創立新的管理學模式IMPM(國際實踐管理碩士項目),以替代傳統的MBA教育),激發了又一輪的關于商學院教育是“誨人不倦”還是“毀人不倦”的探究和辯論的浪潮。

  類似的否定可以回溯到上世紀50年代:這是一項“模糊的、狡詐的,甚至還沒有成形的項目(a vague, shifting, rather formless subject)”,媒體上遍布著卡耐基基金和福特基金的負責人對MBA教育嘲諷,他們認為MBA教育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和不足。

  事實上,從經濟學里剝離出來后,作為一門旨在培養卓有成效的商業領袖的學科,工商管理教育從誕生之日起就注定在學術和商業之間晃晃悠悠。一方面,它沿襲著經濟學研究的模式,在經濟學假設與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構建各種理論模型,試圖解釋人類社會的商業行為;另一方面,“培養商業領袖”的預期目的,無疑令這門學科成為商業時代里“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新代言人。市場對合格的職業經理人的巨大的需求,推動MBA的學費一路水漲船高。管理教育產品成為許多院校的主要經濟支柱,它成為最為市場化的一種教育。然而管理作為一種實踐,它需要將“大量的技巧(經驗)、一定程度的藝術(洞察力)和一些科學(分析)結合在一起”。因此,企圖用相對靜止的研究方法,把商業行為的主體簡化為“理性的經濟人”,管理教育容易駛入背離商業實際的胡同;而過于迎合公司或個人的逐利的目的,管理教育則流于狹隘和短淺。

  于是,商學院教育始終難脫如下的詰問:一、商學院的教育過于學術化,無法指導實際的管理實踐,無法造就卓越的商業領袖;二、商學院教育過于技術化,而忽視了管理的藝術性;三、高昂的學費投資與畢業生實際的就業和薪酬情況不成正比。

  或者可以這么說,關于商學院教育應該“教什么、如何教、教給誰、有效否”的討論就從未停歇,而且還將繼續進行著。從學界到商界,從東方至西方。

  2005年10月,在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20周年的院慶中,一場“院長與總裁的對話”的圓桌論壇,讓在座的著名商學院院長多少有些尷尬。談及該如何增進商學院與公司的互動以改進管理教育,來自企業管理者的聲音充斥著質疑、抵制的火藥味:“與早幾年的MBA狂熱相比,現在的情形正在改變,企業甚至有點畏懼商學院拋媚眼。”相近的言論和行為還來自一些財富新貴、知名公司和經濟學家,如“一氣呵成的博士智商低”、“剛入職的MBA的薪水定為2000元”、“中國的MBA教育出了問題”等。一時間,商學院和它的畢業生似乎都有些黯然了,這離商學院教育進口到中國才不過大約10年的時間。

  鑒于此,一位管理學教授覺得有必要提出一些不同的觀點,以期“矯枉”,他給出了二十一條戒律;與此同時,另一位管理學教授則認為不妨反求諸己。

  在古典的管理學基礎上,西方的管理學派逐漸演變成一片茂密的叢林——管理過程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理論學派、經驗主義學派、經理角色學派、權變理論學派以及行為學派,孔茨將其定義為“管理理論叢林”。當商業的力量石壁掛藤一般地爬滿中國的每一個角落,那么該聽聽中國的“熱帶叢林”的風雨聲。如果它目前還尚只是一片小樹林,或許可以多來些風雨,催生新的熱帶雨林植物。

  (黃晨霞)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