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隨筆砸談 > 正文
 

對金融貪欲的全面清算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3日 07:35 第一財經日報

  華爾街是現代高等金融的發祥地,是一本鮮活的、與時俱進的金融實務教科書,更是全球資本市場馬首是瞻的風向標和精神領袖。但同時,那么多財務欺詐、現金舞弊、掏空上市公司的行為,追根溯源都可以從華爾街的歷史中找到事件映射和意念源泉

  秦興/文

  新年的喜氣剛剛淡去,《第一財經日報》就做出了一個出乎外界意料的舉動:接連公布《2005年度上市公司十大現金舞弊排行榜》、《2005年度上市公司十大財務舞弊排行榜》和《2005年度上市公司20大淘空排行榜》3份榜單。

  印象中以往這個時節映入眼簾的大抵都是“最具投資價值上市公司”、“最具

競爭力和創新精神企業”、“最優秀上市公司領袖”等紅榜,喜氣洋洋,溫暖人心。這似乎是財經媒體首次公布這樣的黑榜單,而且選在了年頭,更甚者打擊面廣,一口氣就數落了40家上市公司。

  但更讓人心頭不禁凜然的,是該研究課題負責人、上海國家會計學院財務舞弊研究中心主任馬賢明的一句話:“我們研究現在的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問題,根本就無須進行戰略分析、行業分析、企業分析或者風險評估,基本上在5分鐘之內發現財務舞弊征兆的上市公司可達上百家,占上市公司總數約7%。”那5分鐘之后呢?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這確已是監管者面臨的極為迫切的境況了。而假使我們要強行對之進行系統的因果推斷的話,那么恐怕最后的罪魁禍首還是要落到華爾街頭上。

  華爾街是現代高等金融當之無愧的發祥地,是一本鮮活的、與時俱進的金融實務教科書,更是全球

資本市場馬首是瞻的風向標和精神領袖。《紐約時報》資深財經調查記者亞歷克斯·貝倫森最近推出的一本書《數字的謊言:華爾街的會計欺詐》,卻一下子把一個最尖銳、最令人尷尬的問題直接拋給了華爾街和屬于它的那些金融寵兒和公司精英們,同時也使得我們恍然大悟:原來那么多財務欺詐、現金舞弊、掏空上市公司的行為,追根溯源都可以從華爾街的歷史中找到事件映射和意念源泉。

  對高等金融的陰暗面和種種不齒行為進行剖析的著作其實并不鮮見,如《泥鴿靶》、《門口的野蠻人》、《賊巢》等,都曾高居西方各大暢銷書榜前列,在國內也獲得了不錯的口碑。但這些著作更傾向于從一些具體個案以及分析性的視角切入,且顯得比較專業和高深,需要閱讀者有相當的金融背景知識和素養,因此比較難令人產生更多的現實聯想。《數字的謊言》卻不同,它的切入視角非常寬泛和全面,而且平實,從各個歷史維度和各個專業角度對高等金融中的會計欺詐進行剖析,因此我們也可以將它看作是一本“華爾街的欺詐史”和“金融貪欲的全景圖”。

  于是我們知道,原來華爾街“制度的失敗從一開始就埋下了種子”。早在20世紀20年代的股市,大名鼎鼎的摩根公司就有不正當行為了。“小J.P.摩根承認他和他的許多合伙人在1931年到1932年之間沒有交過稅,而當時是經濟大蕭條最困難的時候。他還承認早些時候也就是股市泡沫還在高點的時候,他的公司曾經給一些政府官員以低于市場價購買熱門公司股票的機會。”

  歷史往往會驚人地重復,也許封存于歷史中的意識同樣會是今天的意識的鏡像。就在不久前,2月6日,路透社又報道了摩根大通(JP M org a n C h a se)的一則新聞:“美國第三大銀行摩根大通面臨一項有關敲詐的民事訴訟,指控其于超過20年期間,詐騙債券投資者及其他人至少22億美元。摩根及其前身還涉嫌刪除投資者并未兌換的468億美元債券的記錄,除掩蓋錯誤外,還拒絕向債券持有人付息,并收取莫須有的服務費。”

  貝倫森對金融貪欲的揭批不遺余力:“到了20年代后期,最聲譽卓著的銀行也被它們貪婪的本性所征服,搶著發行有問題的股票。隨著新發行股票的洪水而來的是會計伎倆的泛濫,短期內投資者根本無法察覺。”

  這其實正是高等金融的魅力所在。圈內那些精英們的一言一行,是外界的認知根本無法企及的“境界”,而由于信息的高度不對稱性、特別是在IPO初期階段幾乎無法避免的不對稱性,給這些精英一個寶貴的時間差,他們盡可以施展自己的過人智慧,借助金融的巨大杠桿作用,將自身貪欲宣泄到所能想象的最大地步。

  美國的“瘋狂的股票市場”從1921年的63.90點起步,8年中道指漲了8倍, 1929 年9 月3 日達到381.17 點。作者將10月29日的“黑色星期二”描述為“摩根、美國無線電公司和花旗銀行合力而成的股市泡沫終于破滅”。在此之前的華爾街,上市公司又是怎樣對其財務報表實施外科手術的呢?

  “把當前費用作為一次性費用掩蓋起來;

  “不計入子公司的損失,或者把錢撥給子公司然后再作為利潤收回;

  “避免計入廣告費用,宣稱廣告有建立長期品牌的作用,因此這方面的支出像建廠支出一樣,不能當作短期費用;

  “提高資產的賬面價值并宣稱資產的增加代表利潤;

  “有意對貶值和攤銷的費用打折扣;

  “售出資產并把售出所得偽造成利潤。”

  我們可以比照一下本文開頭3個榜單中所揭示的細節,然后露出會心的微笑:原來早在上世紀20年代,美國的那些老法師們就在對我們的金融和公司精英們進行言傳身教了。歷史的重復顯得如此富有韻律,虛心的學習總能帶來相應回報。

  在《數字的謊言》一書中,作者點名了一長串涉嫌會計欺詐的明星公司:長期資本管理公司、GreenTree財務公司、U.S.Technology互聯網公司、安然、泰科、世通、冠群、安達信、環球電信、百時美施貴寶、愛迪菲爾電信公司、安永、朗訊……如今這一長串名單恐怕還要加長許多,最新的一個名字將是“活力門”。

  作者以一種非常嫻熟的財經寫作手法,夾敘夾議,將許多復雜的個案嵌入一個宏大的歷史圖卷,顯得一氣呵成而富有力度,使我們見識了一位“曾3次被提名為30歲以下最優秀的30位財經記者”的文字魅力。當這些會計造假企業被置于同一個舞臺的時候,你會發現它們之間有著如此眾多的相似特征,也正如同“現金舞弊榜”、“財務舞弊榜”或“淘空榜”所展現的那樣,在一個動輒以億美元、億人民幣計算的特殊環境中,一切的所謂道德準繩乃至人性都可以渺小得忽略不計,貪欲被無限度地放大,監管者力不從心。這或許就是高等金融的一種宿命。

  “多年以來,華爾街靠數據起家,而數據的編制也離不開華爾街的合作。投資者們總想找到買入的理由,而利潤增長無疑是一個最佳選擇。于是上市公司給了他們想要的利潤增長,但最終人們卻發現,這本來就是一個不公平的游戲。小規模投資者認為收入只是略有夸大,于是買入;經理人卻知道收入和利潤都被極大地虛增了,因此無論是股價上升還是下跌,他們都一味地賣出。”作者不斷將這些華爾街的“潛規則”揭示給我們,他分析和抨擊的側重點也不斷在上市公司、華爾街以及監管者中快速自由切換。

  這本書另一方面的價值則在于它所蘊含的豐富的金融和會計知識,特別是當這些知識是以一個你完全陌生的側面展現在你面前的時候。比如第七章中作者詳細地分析了股票期權以及其中隱藏的弊端:“股票期權的泛濫對投資者的傷害程度是不同的。首先,期權使公司可以通過掩蓋工資費用夸大它們的利潤。其次,財務會計標準委員會的獨立性遭到破壞,委員會被迫放棄1993年它對期權記賬的管理。第三,經理的收入增加實際上使收入和業績之間的聯系減弱,一定程度上會使設計用來激勵的機制變成致富的手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期權合約計劃使經理們有一種強烈的沖動來欺騙他們的股東……期權使得管理者樂于冒險,但這可能使他們的股東傾家蕩產。”

  《數字的謊言》中這樣充滿睿智而又振聾發聵的詞句比比皆是。對于那些崇尚西方資本市場制度和設計的國內經濟專家,很顯然這將有助于他們變得清醒一些。然而對于那些以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侵吞投資者權益的上市公司操縱者而言,將他們拉出貪欲的漩渦卻可能要難上1000倍。“不做假賬”是朱镕基總理為國家會計學院言簡意賅的題詞,但真正要多管齊下地杜絕假賬,卻可能是華爾街乃至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大小小的資本市場今后所面臨的最本質的問題。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