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靈冬奧 你的美麗與哀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5日 19:34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林駿(英國) 2月11日:意甲VS冬奧 對于大多數熱愛觀看體育節目的人而言,2月11日這一天,萬眾矚目的比賽是國際米蘭對尤文圖斯的球賽,而不是剛剛開幕的冬季奧運會。諷刺的是,“老婦人”尤文圖斯來自
奧運,自古希臘開始,目的就在于鼓勵大眾參與,使體育運動逐漸成為城邦公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部分。而事實上,意大利人也曾經非常關注過哪怕并不在本國舉行的冬奧。意大利老將湯巴(Tomba)回憶說,1988年在加拿大卡爾加里舉行的冬奧會上他第一次奪冠時,意大利的電視臺甚至腰斬了一個重要電視節目,以騰出時間來轉播他獲勝的過程。第二次他又奪冠軍時,數千意大利人遠赴奧運會現場為他吶喊助威。后來他在挪威奪得三連冠,回意大利時,因為接機的支持者太多,他甚至不得不偷偷轉飛另一個機場…… 在當今的意大利,要成為一個成功的運動員,似乎只有一條出路,就是踢足球——從巴喬到皮埃羅,從皮爾洛到卡卡都是很好的例子。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本屆冬季奧運會的東道主意大利繼湯巴后就很少出過冬奧名宿,但卻從來不缺世界頂級的足球明星。在意大利的國內國外,最受歡迎最出名的體育賽事都是意甲。在中國隨便找一個中學生,問他知不知道意大利的都靈,他大抵都能說出尤文圖斯隊,說不定還會再告訴你另一支都靈的球隊拖連奴(Torino),但卻不一定能馬上反應過來,都靈是本屆冬奧的主辦地。 足球是一項能讓普通人參與的運動,每個周末的意甲聯賽,只要天氣還勉強過得去都不會間斷,因而也就可以大眾化、商業化,吸引來大量的投資。但是像障礙滑雪一類的冬奧主打項目呢?這些只屬于小眾的體育項目,連湯巴也不得不承認,由于投入到訓練與設備的資金有限,能每隔十年出一兩個冠軍級選手就很不錯了。 運動貴族,貴族運動 冬季體育項目不像踢足球,天氣過得去,又有一片空地,弄來個足球就馬上可以讓二十幾個人玩起來。像花樣滑冰、障礙滑雪這些項目,不但所費不菲,還得看天氣的“臉色”。以障礙滑雪為例:首先,滑雪場要找適合的山地改建,從高處滑到低處后,再返回出發點需要很多配套的運輸設施;然后,當北半球冰雪融化時,運動員想在夏季繼續練習的話,可能就要跑去南半球的智利找冰川才行,這又是一筆龐大的支出……對于運動員而言,青少年時期因為興趣來了玩幾年,再年長一點時,可能就會考慮到這個職業的前途而放棄繼續練習。要留住有希望的新人,對教練和運動員而言,都需要決心、資金、時間和精力。到了有參加大型比賽的機會能一舉奪冠成名當然好,但如果失敗了,下次很可能就不會再被選上代表國家出賽。 不妨想一想,通常是什么人會在放假時嚷著“到瑞士滑雪去”?當然是那些負擔得起昂貴的旅費和配套設施費用的人。奧運的項目,尤其是冬奧的項目,因而也已經越來越變得小眾,充滿著中產階級、白領階層的味道,偏離了奧運一直提倡的普羅大眾參與的精神。 英國最近的一份體育研究報告指出,在2000年的悉尼奧運和2004的雅典奧運中,三分之二的英國獎牌得主均來自于獨立學校的教育背景。而就讀于這類學校的學生卻僅占他們同齡人中的七個百分點。為何在代表國家出賽奪冠的運動員中,來自公立學校的教育背景的如此不成比例地低呢? 事實上,一直以來英國的體育錦標大部分都依靠來自精英貴族階層背景的運動員。英國奧總會的高層都是一些退役的體壇名宿,他們當中鮮有布衣出身。當然,前總監里迪(Craig Reedie)是一個罕見的例外。他是蘇格蘭人,上公立的史特靈中學,盡管該學校也屬于公立學校的中精英級。里迪的接任者是第四代的世襲莫尼恩男爵科林(Colin, the 4th Baron Moynihan),他是很典型的傳統英式貴族運動員出身,來自蒙莫恩公學——牛津大學的大學書院。英奧總的總裁是克勒格(Simon Clegg),斯托公學的舊生,曾服役于皇家第七傘兵團。英奧總的名譽主席一職按慣例則由皇室長公主擔任。 歷史上的英國體育運動曾經有著很深的階級烙印。英式橄欖賽長期由橄欖學校的人把持,19世紀末伊頓公學舊生隊曾兩次在足總杯奪冠。最諷刺的則是板球賽,曾經有過很平民化的歷史,可是現在已經毫無疑問地成為中上階層的運動。 原因?公立學校資金短缺,要壓縮開支就只能削減對體育設施的投入,財政狀況不佳者還得把運動場賣掉以維持學校的基本開支。政府對公立學校投入吝嗇,結果就必然是私校在師資、設施上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潛質上的差距也就越拉越大。而中產們把子女送去私校,夏天能負擔得起去智利冰川滑雪,冬天則可以到悉尼暢泳,這樣一來,冬奧的這些運動項目漸漸成為只屬于貴族的項目,也就沒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千萬英鎊堆出來的獎牌榜 其實,歐洲知識分子對冬奧的思考還不限于此。 去年七月,倫敦在受襲的前一天贏得2012年夏奧的主辦權。近幾屆夏季奧運會,英國的成績都徘徊在十名前后,作為一個主辦國而言,這個名次似乎不夠體面,要當之無愧,起碼也得擠上前八名。于是有經濟學家詳細分析了過往各屆主辦國們怎樣在奧運前幾年大撒金錢的數據,用數理模型推算出一條名次方程式。據此方程式,擠進前八名起碼要35個獎牌,這花5億4千萬英鎊就可以達到。如果要拿第四的話呢,需要65個獎牌,這得投入一共6億6千萬英鎊。這樣一來,平均一個獎牌的投資最少也得超過一千萬英鎊,相當于1億4千萬人民幣。 但是花錢在這種“白象工程”上是否有意義?天價投入在冷靜的知識分子看來無異于燒錢,難道這些錢就沒有其它地方可以花了嗎?德高望重的歷史學者站出來說,英國的成就和對人類歷史的貢獻需要靠奧運上的一個名次來說明?英國人什么時候自卑到這個地步了? 爭論歸爭論,現實就是現實。無論這個最后的結果是什么,世界各國政府對奧運獎牌的看法之功利是一目了然的。獲得一面都靈冬奧的金牌,美國的獎金是2.5萬美元,芬蘭2萬歐元,法國4萬歐元,俄羅斯說他們才是最高的,但數字保密。只是投資與獎勵并不能只限于終點這一步,一個運動員成功走到奧運參加比賽,所需要的前期投入是遠遠大于這些獎金數字的。想不勞而獲,單靠臨場前以獎金刺激一下,能有多大作用? 當然,冬奧也不全是讓人嘆息的,正如本周一美國黑人選手戴維斯在1000米速滑比賽中成功奪冠,成為首位在冬奧個人項目奪取金牌的黑人選手,打破一直以來白人壟斷的局面。這讓人想起長期被種族問題困擾的美國,卻一直有一個幾乎完全由黑人運動員主導的NBA職業籃球聯賽…… 奧運讓人哀愁,因為它離老百姓越來越遠,冬奧的大多數項目并不是平常百姓可以負擔得起的;但奧運仍然美麗,因為體育運動恒久不息的魅力,還因為它對于很多平民出身的年青人而言,依然有著社會流動的功用,并依然能以人與自然最原始的交流方式,激發起人們向上奮發的斗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