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隨筆砸談 > 正文
 

說濫了的封建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4日 20:17 經濟觀察報

  樊樹志

  在現代人的話語體系中,最為濫用的一個詞匯,莫過于“封建”了。

  往大里說,有所謂“封建主義”、“封建社會”、“反封建”之類。往小里說,有所謂“封建迷信”、“封建思想”、“你這個人太封建”之類。無怪乎美國的漢學宗師費正
清(John K.Fairbank)十分感嘆地說,在中國,“封建”是一個罵人的詞匯,但是它的含義卻很混亂。

  1980年代學術界曾經興起過一場大討論——“中國封建社會為什么長期延續?”現在看來,顯得很滑稽,仿佛堂吉柯德在和風車作戰,一大群人圍在一起慷慨激昂地爭論一個“偽命題”。

  我這樣說,實在是出于一種感慨,感慨于人們對“封建”的誤解。

  “封建”一詞,出于西周。周朝建立后,為了穩定新征服的地區,實行大規模的“封建”。所謂“封建”,就是“封邦建國”、“封建親戚”。當時一共“封建”了71個諸侯國,其中多數是周王室的同姓(姬姓)諸侯,所以說:“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用同姓諸侯構筑一道屏障,來捍衛周天子的中央權威。

  “封邦建國”既是鞏固和擴大周朝統治的手段,又是貴族內部權力和財產再分配的方式。既然“封建”是權力和財產的再分配,它必須符合顯示等級差別的“禮”的規范,周天子的“封建”諸侯,有一套隆重的“策命禮”,以顯示天子(周王)與諸侯的聯系。在太廟舉行的策命禮儀,首先由天子(周王)向諸侯授予“冊封”文書,然后由主管國土和人民的大臣向諸侯“授土”、“授民”,意味著把一方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封”給了諸侯,周天子通過諸侯對那些地區實行間接的統治。

  在諸侯國內部,還要進一步“封建”。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建”給諸侯,叫做“建國”;諸侯再把土地和人民“封建”給卿、大夫,叫做“立家”。經過層層的“封建”,形成了金字塔形狀的“封建”體制:處在底層的是庶民,在庶民之上的是下級貴族“士”,“士”的上面是“卿、大夫”,“卿、大夫”上面是諸侯,位于金字塔頂層的就是周天子。

  這就是所謂“封建”的本意。

  歐洲中世紀也有類似的情況,英文叫做“Feudar system”或“Feudalism”。近代日本學者在翻譯時,借用周朝的“封建”一詞,把它譯作“封建制度”、“封建主義”。

  如果認真加以比較,與歐洲的Feudalism時代相似的,是周朝建立以后的四、五個世紀。秦始皇廢除“封建”制度,建立“郡縣”制度以后,很難說仍然是“封建”時代。因為已經沒有了諸侯國,代之以直屬于中央的郡、縣兩級行政區劃。郡的首長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郡守(正職)、郡尉(副職,分管軍事),另外還配備郡監(監郡御史)。郡級行政區劃之下,設立若干縣,長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縣令或縣長,縣下面由若干鄉、亭、里。這是一種先秦時代沒有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與歐洲的Feudalism時代截然不同。但是,以往許多學者竟然把從秦朝到清朝的這種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叫做“封建社會”,御史就產生了“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的似是而非的問題。

  唐朝的柳宗元寫了一篇有名的文章《封建論》,他認為秦以前有“封建”制度并非圣人的意思,而是時勢造成的;秦始皇廢除“封建”制度建立“郡縣”制度,也是時勢造成的;郡縣制優于封建制,后世企圖恢復封建制,是逆潮流而動。

  現代歷史學家呂思勉在《中國制度史》中,論述“國體”時,區分為三個時代:(一)部落時代,(二)封建時代,(三)郡縣時代。他認為,秦以后由封建時代進入郡縣時代,此后雖然出現過“封建的四次反動”,但都以失敗告終。第一次是項羽的復辟六國貴族的封建制度,結果自取滅亡。第二次是劉邦的封建,結果同姓諸侯王成為獨立王國,晁錯建議漢景帝“削藩”,吳王劉濞打出“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發動吳楚七國之亂。叛亂平定以后,那些王國的“封建”色彩大為削弱。第三次是西晉的封建司馬氏宗室為諸侯王,導致八王之亂,隨之而來的是西晉的瓦解。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的二十幾個兒子為藩王,不僅有封地,而且有軍權,建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準備“削藩”,卻招來了燕王朱棣的武裝叛亂。朱棣上臺后也不能容忍“封建”,繼續“削藩”,使得藩王不再成為一種割據勢力。所以呂思勉說:“封建之反動,實至第四次而終”。這種立論,顯然是從“封建”的本意出發的。

  現代歷史學家把秦朝至清朝的二千年籠統的叫做“封建社會”,把“封建”的本意異化了。最為奇怪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欽定”的戰國封建說,偏偏把“封邦建國”、“封建親戚”的周朝說成是“奴隸社會”,而把已經廢除“封建”建立“郡縣”的秦朝以后漫長時期說成是“封建社會”。看來,此說是沿用了歐洲的Feudalism概念,卻把這個概念的內涵拋棄了,似乎是在強調這是中國特色的封建主義。好在現在歷史學界已經對此提出了異議。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秦朝以后不叫“封建”時代,那么叫什么呢?歷史學界正在探討,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白壽彝主編的多卷本《中國通史》,把這一時期叫做“中古”時期。黃仁宇則把這一時期叫做帝國時期,秦漢為第一帝國時期,唐宋為第二帝國時期,明清為第三帝國時期。也有人把這一時期叫做“傳統社會”。盡管這些叫法可能還不夠理想,還不能夠為所有的人們接受,但是總比把秦以前的“封建”與秦以后的所謂“封建”混為一談,要好得多。最近,《中國社會科學》雜志上有人發表了長篇論文來辨析“封建主義”,印證古今中外的歷史事實,來澄清長期以來人們對于“封建主義”的種種誤解,確實值得學術界認真反思。

  明白了這一點,那么人們日常話語中的“封建迷信”、“你這個人太封建”之類說法,就顯得滑稽可笑了。難道大家都很迷信“封邦建國”嗎?難道大家都喜歡“封建親戚”嗎?在下真的希望今后的文章、言論中,不要再濫用“封建”這個詞匯。不知列位看官意下如何?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