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隨筆砸談 > 正文
 

道德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 道德是用來守住底線的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6日 14:16 徐迅雷的BLOG

  接連讀到幾篇論及道德的文章。其一是1月19日《北京青年報》蔡方華的《道德銀行的垮掉決不是壞事》,其二是1月19日《東方早報》馮雪梅的《我們的道德感哪兒去了》,其三是今年第2期《雜文選刊》楊耕身的《中國不能承受之感動》。于是想狗尾續貂,接著說幾句。

  《道德銀行的垮掉決不是壞事》說的是蘭州首家社區道德銀行在尷尬運行兩年之后
關張的事。我同意蔡方華先生的基本觀點:道德銀行的垮掉決不是壞事。把道德與銀行聯在一塊綁在一起,那不是“四不像”也是“兩不像”吧。然而,我以為,道德銀行的垮掉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同樣,當初好事者弄道德銀行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知道我所在的杭州,就有學校和社區都“辦”過道德銀行,其實都是“搞搞活動”層面的“東東”,弄著玩玩的,或許在社區有一點“政績軟工程”的味道,可是其興也好,其廢也好,或者不死不活也罷,還真沒有多少人太當真、太在乎。

  《我們的道德感哪兒去了》,說的是北京宜家店慶場面火爆“嚴管”排隊,以及強制排隊機在鄭州火車站售票大廳的出現,作者提出“公德心實際與貧富無關,與他人無關,只關乎躬身自省”,并問:我們的道德感哪兒去了?我倒不一定完全贊同“公德心實際與貧富無關”之說,世上有銜著金匙降生的人,也有銜著木柄降生的人,貧富之別對個體的人來說是能夠導致公德心道德感的差異的,甚至可能銜著金匙降生的人更缺少道德感公德心;但我很欣賞“我們的道德感哪兒去了”這一最普通的發問。我們的道德感哪兒去了?作者有問無答,但我覺得這些年來評頭者論足者對“道德”兩個字予以“妖魔化”或“準妖魔化”有一定關系。

  也不知道為什么,在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道德”倆字特別不被待見。許多評論大俠一見“道德”這兩個字就仿佛見了貶義詞,或者說,仿佛是見了爛詞。只是論者忘了道德有真道德和偽道德之分,忘了道德有基本道德和非常良德之別,以為道德只有所謂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三類,既平面,又死板。因此,拿“道德”開涮的文章就不時冒出來,“道德可笑論”、“道德騙人論”、“道德無用論”一路論下去。你一開口說是倡導道德,那對不起,你就是“反道德的道德苛求”、“偽道德的道德標高”。

  亞當·斯密在寫了《國富論》之后為什么寫《道德情操論》?這個問題沒人去細想。其實最簡單、最本源的答案,古希臘哲人普魯塔克早已說過:道德是永存的,而財富每天在更換主人。有人以為別人會以道德來替代法律,那樣是如何的可怕。其實,沒有人傻到連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律都分不清。但道德并不是與法律無關。美國學者富勒寫過一本《法律的道德性》(中譯本由商務印書館于2005年1月出版),詳細闡述了兩者間的關系,提出“道德使法律成為可能”,他清晰地將道德分為“愿望的道德”和“義務的道德”,前者以人類所能達致的最高境界作為出發點,后者則是“你不得”“你應該”那樣的最低出發點;而即使是“愿望的道德”,盡管它與法律不具有直接的相關性,但富勒認為“它的間接影響卻無所不在”。

  可在現實中,人們往往把“道德”簡單化處理,甚至恨不得給這兩個字身上直接裝上“刪除鍵”。《中國不能承受之感動》一文以帶著撿來的妹妹讀大學的洪戰輝和下礦井挖煤助學的小學老師劉念友為例,提出這類感動令中國“不能承受”,盡管“中國不能承受”是大話,準確的應該是“作者我不能承受”,但這算是見仁見智的說法,你能承受也好,你不能承受也罷,與別人干系不大;而文章最后一段引用的是張遠山在《反道德的道德高標》所說的話,則是典型的“道德簡化”:“真正的道德就像空氣那么重要,又像空氣那么平常;讓人感覺不到存在的空氣,是最好的空氣,讓人感覺不到存在的道德,則是最好的道德。”在我看來,這話的前半句應該將“真正”兩個字修正為“普適”,那樣是比較準確的;而后半句則似是而非了,作者忘了“最好的空氣”其實并不是“讓人感覺不到存在的空氣”,而是優質的、清新的、最好的空氣,這樣的空氣,恰恰是能夠被人感覺得到的!與空氣之優之良相同,道德中也有“良德”存在。面對洪戰輝、劉念友那樣的良德,他人可能覺得“不能承受”、高不可攀,而對于良德擁有者洪戰輝、劉念友本人,可能也是很自然甚至是很生活化的。柏拉圖在《理想國》里說過,“最有道德的人,是那些有道德卻不須由外表表現出來而仍感到滿足的人”,我相信洪戰輝、劉念友就不是那種“由外表表現出來而感到滿足”的人,他們的事跡被“表現”出來,則是他人,比如媒體所做的事。

  道德有“凡德”與“良德”之分,作為“義務的道德”的“普適的道德”,是“凡德”,是“普通的空氣”,是為人為事的底線;而“良德”是相對較高的境界,對“良德”的要求,就像對大氣監測中優級空氣的要求,自然要高許多。向“良德”學習,并不是要你都成為“良德”,而是希望你汲取“良德”的營養和力量,以堅固“凡德”的底線。只要你守住“凡德的底線”,那么,你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從一般意義上說,道德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道德是用來守住底線的;道德是心靈,道德不是手段。

  最后我套用一句“名言”而言:道德不是萬能的,沒有道德是萬萬不能的。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