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炳月
將這本書的書名翻譯為“亞洲美食之旅”,頗高明。若直譯為《吃整個亞細亞吧》,則不像書名。事實上,著者伊藤武也確實是以美食體驗為目的在亞洲旅行,并完成了該書的寫作!奥谩痹谠摃兄辽儆袃蓪雍x。一是著者本人在亞洲各國的旅行——從東北亞走到西亞、南亞,二是食物在亞洲的傳播——比如起源于中亞地區的餃子往東“旅行”,越過
日本海一直“旅行”到日本列島。
通過美食之旅從整體上把握亞洲,使著者獲得了一種全局性的俯瞰視角。這是一種開闊的、居高臨下的視角。視角的此種特征不僅表現在該書內容的構成上(從日本寫到中國、寫到阿富汗、寫到印度、泰國等地),甚至表現在著者親手為該書繪制的插圖中。包餃子的情景,盛著美人排翔的大盤子,跳蘆笙舞的場面,幾乎都給讀者一種從正上方往下看的視覺效果。
應當注意的是,盡管《亞洲美食之旅》對從壽司、饅頭到餃子、咖喱飯等諸多亞洲食物進行了描述和解說,但伊藤武畢竟是作為日本人進行其亞洲美食之旅。因此,他對異國食物的認識本質上是在日本食物的延長線上進行的。該書對大米表現出的特殊興趣,即與此有關。
假如舉出一種最具日本特征的食物,那無疑是壽司。生魚片看起來似乎更具代表性,但那畢竟是菜,不能當飯吃。而壽司,雖然是以米飯為主料,但同時也將生魚片包括進來了!皦鬯尽倍质侨照Z平假名“すし”的漢字寫法,但“すし”的漢字寫法并非只有“壽司”。在“すし”的幾種漢字表記當中,“壽司”之外還有“ ”等,而“ ”本來是一種魚。現在的壽司中,半數以上還是用魚蝦之類裹著米飯團做成的。
壽司以米飯、魚蝦以及紫菜等為主要原材料,這就涉及到水了。日本是個受惠于水的民族,其生活形態乃至審美趣味均與水保持著密切關系。日本的稻作文化是以水為基本條件發展起來的,大米成為日本人主要的,并且是最喜歡的食糧。他們常吃的魚來自水中,洗澡必須用水,甚至其“簡潔”的審美觀都與水保持著隱隱約約的關聯。就飲食而言,日本人清淡的口味近于飲水。伊藤武筆下的尼泊爾廚師阿門指出∶“日餐實際上是水的味道。米飯之所以好吃,是因為做飯的水甘甜。只有日本人覺得不放油鹽醬醋、只用水煮的白米飯可貴。生魚片也一樣,因為用好水進行清洗,所以才好吃!边@實在是精到之論。若將日本菜與“中華料理”對比,重大差異之一大概就是清淡與油膩的差異,即水與油的差異。清淡的日本菜適合清酒,而油膩的“中華料理”則正與燒酒相稱。油不溶于水,中日兩國人性格之難和,從口味亦可見出一斑。
伊藤武對大米懷有的那份虔誠,即與以水為基本條件的稻作文化傳統有關。他在《亞洲美食之旅》第四章中說∶“每一粒大米中都棲息著神的靈魂,因此,哪怕是一個米粒,也不應該輕視浪費。稻作是伴隨著信仰發展起來的,與之相關的各種祭祀活動應有盡有,這就是亞洲稻作文化的特點,和美國的現代稻耕農業大相徑庭!彼耐馄艦榱伺囵B他珍惜米飯的習慣,甚至對他說∶“你要記住,米飯是蛇的化身,人死的時候,他在一生中吃剩的米飯都會變成白蛇,纏住他的全身。到時候,不論念多少遍‘阿彌陀佛’都得不到原諒!睆耐馄诺揭撂傥涞倪@種隔代關系,已經體現出稻作文化社會珍惜米飯的傳統。不僅如此,米飯在這里已經被賦予了靈性。
賦予植物以靈性,正是伊藤武飲食文化論的一個重要特征。在這一特征的形成過程中,佛教的影響——具體說就是《華嚴經》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伊藤武指出∶“世間萬物全部彼此相互聯系,一個存在之中能映照出所有的一切!度A嚴經》的這一思想,據說是開了萊布尼茨‘單子論’的先河!鄙踔烈涣<{豆(煮熟發酵之后的黃豆)上棲息著的三四億納豆菌,也使伊藤武聯想起《華嚴經》所謂“微塵中存在著宇宙”的思想。
于是,在《亞洲美食之旅》中,植物乃至霉菌都被作為有類似心靈的東西來對待了。伊藤武寫到∶加拿大、澳大利亞的人們對著農田播放巴赫、莫扎特等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于是小麥、大豆產量倍增;日本豆瓣醬工廠的人們在車間播放音樂,于是豆瓣醬的發酵速度加快,且味道均衡。此類近于荒誕的敘述讓我疑為虛構,但是,人與食物在這里獲得了平等并且進行了心靈交流。在對待食物的態度方面伊藤武與一般人的差異,大約就在于此。
食物維持著我們的生命,在此意義上食物就是我們自己。這是《亞洲美食之旅》一書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